浅议_有效教学_.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_有效教学_.doc

浅议_有效教学_.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GeneratedbyUnregisteredBatchDOC&DOCXConverter2011.3.403.1476,pleaseregister!浅议"有效教学"黄华钊2008.7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些年来,有效教学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所议纯属粗略的思考。一、共识与分歧何谓有效教学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但却有以下的共识:1、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化教学的理念。2、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3、有效教学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的标准。4、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的。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和关注角度,专家学者与中小学教师是存在差异的。专家学者关注的角度似乎更多地放在理论、理念和宏观方面,是带有方向性的。如历史教学法专家赵亚夫先生就认为历史教育的本义应是生存??生活、生命。一堂历史课首先应是个性的、批判性的和忏悔性的。而中学历史教师从目前教学环境的现状出发,往往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将知识、技能与学科能力置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地位。他们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最关注的莫过于"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问题。如何在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有效教学得以开花结果,便成为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二、一种有见地的探讨我市嵇成中老师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的角度切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他认为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具体包括:⑴我们现在在哪里⑵我们要到哪里去⑶我们怎样才能到那里⑷我们到那里没有本文试图就嵇老师的见解,结合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作一些诠释。1、我们现在在哪里这实际是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有效???学的基础,它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两方面的条件及其应用。人力资源中最关键的是对学情的了解和掌握;物质资源中最重要的是课程资源,它是决定着有效教学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2、我们要到哪里去这实际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由于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存在有若干不完善之处,更由于师生面临高考与中考巨大压力,因此常常可见课堂教学中的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施两张皮,GeneratedbyUnregisteredBatchDOC&DOCXConverter2011.3.403.1476,pleaseregister!制定的目标只是空中的月亮;二是对三维目标,重知识、技能和学科能力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作为培养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3、我们怎样才能到那里这实际是教学策略问题。作为教学策略应是多元的、有效的,核心问题是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变了。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了,学生活跃了,媒体运用多姿多彩了,但多为形而上,少见实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认识有差距,由此带来组织教学"如何做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行动上的偏颇。中学历史教学另一位领军人物聂幼犁先生指出:只有在特定的时间里,使特定的学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转变思维过程与方式,而不是表面化的、外在的热闹和哗众取宠。这告诉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要看学生是否得到发展。这就告诉我们看学生是否得到发展,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的过程与方式是否转变了。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主体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必须是有效的。这就需要处理好两个???系: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探究性学习无疑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强调探究性学习不等于否定其他的学习方式。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教育过程是复杂的,任务很多,不能只靠一种方式去解决所有问题,唯有多元互补,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是主体,不等于否定教师的作用,更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体现为启发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力引之。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应成为研究者和探究者。4、我们到那里没有这实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对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目前所见可说是林林总总。如我市教研室宾???老师所提出的"课前系统、课堂系统和课后系统"三个系统的评价标准。又如北京某所著名中学提出的两个90%的评价标准等等。但不论哪一种评价方式,它反过来必然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导向的作用。从目前我国中学教育的现状看,上述任何一种评价方式的导向作用远远不及终结性评价方式--中考和高考的影响大。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升学率和高分率,这虽不能说是唯一的,但至少可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一位初中毕业班的教师说:"你别的方面搞得再好,但中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