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移情”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胡珍“移情”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罗杰斯在论述优秀治疗员必须具备的条件时提出的三个条件之一。对于移情,罗杰斯曾经这样描述:"??咨询师对当事人的个人世界必须体现出完全深入的理解。并能够传达这种理解的一些重要的方面,去感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对其个人的意义,仿佛感同身受??去感知他的困惑,他的惊恐,他的愤怒,或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我竭力加以描述的条件。"一、问题提出的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人本教学策略。可以这样说,“以人为本”是检验我们课堂教学的一块试金石。课堂教学为什么要树立“人本”理念呢?让我们回顾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传统的教育:它把教育对象物化了,把一个个鲜活的、有灵性的受教育者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学习和应付考试的“机器”。一些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悟性被夭折,灵感被摧残,兴趣被扼杀,意志被消磨,情感被冻结,人格被异化。学生“苦读”、“苦学”,多数时间被牢牢地捆绑在课本和习题上。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动辄被“罚站”、“罚作业”,被“请”出教室,受训斥更是屡见不鲜。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学生反感、厌学。而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想、有需求的生命载体。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理应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也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关心他们的成长。我们如果缺乏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关爱,就会使他们的内动力受到压抑,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扼制。所以我1认为,合格教师的第一要素是他的生命之爱,他的人文情怀。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以后还能补上,但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受到心灵的伤害却是难以愈合的,有的甚至是一生。基于以上考虑,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将“移情”介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分析教学、调整教学;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体会他们的所思所行,体察他们的各种需求和烦恼。二、运用“移情”的设想根据“要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的原则,要想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必须先了解学生。那么如何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了解人,不仅必须从整个人着眼,而且只能从了解他对他自己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着手。基于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教师应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学生就一定乐意学习什么。正如马斯洛所认为的,学生的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自发。自发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对学生需求、性格、兴趣的了解,当教学能配合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的诸多需求,教学势必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动力。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施教者对学生"设身处地"的了解。这恰恰是教师移情的功能之所在。这与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与我校倡导的课堂教学要“手中有书,目中有人”完全相吻合。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清楚论述,个体的需要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人类的多种需求,可以按性质分为七个层次,在这七种需要中,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分析教学,及时根据学生的需要作出调整,使教学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在自尊需要中,马斯洛认为,个体有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诸如被人认可、赞许、关爱等。在归属和爱的需要中,个体有被人接纳、爱2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由此,教师还必须从学生的自尊需要、关注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眼光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这个观点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有详细阐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意味着个体希望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发挥潜力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因此,教师必须时时体认学生实现自我之心,从而在课堂上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其自主学习的创造潜能。通过和学生的课余沟通,通过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我深深体会到他们想学好,却又苦于不知如何去面对困难的矛盾和焦急的心情。杨振宁说的一段话很形象:“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各种思维的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老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亮亮堂堂的教室里坐着的是一片苦闷的灵魂”。课堂是师生共同创建的学习天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