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理化生教研组“课内比教学”观课报告(1)观课教师:刘学柱在学校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本人听了李纯德老师的一节九年级化学课,从“学生学习”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活动,现将观课情况总结如下:授课教师:李纯德时间:2011年10月10日节次:8科目化学课题《元素》观察中心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观察维度视角观察记略维度一学生学习准备1、学生上课前准备好了书本,课堂作业资料本,并打开了笔记本,学生课前都在阅读上一节学习的重要知识内容。——知识链接,学生习惯良好。2、学优生准备得比较充足,两三位学生,老师进教室后还在找书本和资料(对这样学生教师在平时要加强督促)倾听1、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地倾听老师的讲课,注意力集中,好的学生能坚持到15分钟,有70%的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30%的学生有记笔记的习惯,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听”的程度上,学困生表现为无所事事,没有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应关注到这层面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有个别学生私下小声地议论,精力并不集中。互动小组活动做的比较好,讨论积极(二次讨论共用10分钟),教师并指导如何交流方法(重要的,有所感悟的),学生互动、合作情况良好,觉得要发挥小组长的领头作用,否则小组互动合作效果不明显,可采用组长提问,组员回答的形式,小组展示不够紧凑,所用时间多了一点。如何提出合理建议:一个学生说:“你们的方案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汇报组的学生就很快的接受了建议。启示:人际交往的行为要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进行,但这是教不会的,需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感悟和体验的。自主全班学生参与了第一次自主学习约5分钟(引入课题,目标导引后),学困生没有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有阅读、思考、练习、探究(教师应提出自主学习的任务与要求或方法),自主学习安排有序,学优生完成的较快,能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感觉有点“吃不饱”,而学困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考虑这个情况,分层提出不同的要求,势必增加教师的授课难度。达成目标达成的主要方式是1、创设情境,点击目标。2、自学指导,认同目标。3、讨论探究,落实目标。4、终结评价,达成目标。5测评反馈,巩固目标。目标达成通过率达85%以上,由于测评反馈时间较短,所反馈的信息较少。观课体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的放矢的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充分把握学情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李纯德老师在上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对学情的把握,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包括在教学内容、媒体制作等各方面都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才能跟学生实现无缝对接,提高教学效率。2.预习学案是提高学生课前准备效率的很好的一项措施,也是不少老师都在做的,但如何做好分层,如何更大的发挥预习学案的效用也还需要我继续的探索。3.课堂上对于学生良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时刻关注并能坚持下去才行,这节课上学生的阅读习惯、圈画批注习惯、讨论和分组学习的习惯都比较好,这离不开老师平时的关注和培养,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提高的。4.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全面一些,对于那些学困生要更多的关注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更有效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而自主学习的形式很多,哪一种更有效,更符合教学实际也需要我们去思索。关注学生学习是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观他人课堂,思自己所为,要做的还有很多。理化生教研组“课内比教学”观课报告(2)观课教师:刘学柱在学校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本人听了薛鹏老师的一节八年级物理课,从“教师教学”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活动,现将观课情况总结如下:授课教师:薛鹏时间:2011年10月13日节次:4科目课题光的折射观察中心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观察维度视角观察记略维度二教师教学环节教学五在环节如下:1、实验导入、创设情境(小实验:“折射断笔”和“硬币显形”)通过由折射引起错觉的小实验,认识折射现象,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探究的兴趣……(用时5’)2、主动探究、构建知识(通过探究和动画演示突破本节重点)(用时15’)3、联系生活、解释现象(通过学生的动手感知,讨论交流和动画演示突破难点)(用时15’)4、学科综合、反馈练习(用时9’)5、反思评价、拓展思维,学生自我总结,在班上交流……(用时1’),结构紧凑。呈示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通过多媒体播放自然奇观,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讲课过程中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拓展了知识面。教师还是要进行精要的板书,因为板书与多媒体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