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书生****aa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建瓯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doc

建瓯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瓯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前言建瓯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是建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是全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是需要环境保护规划着力解决重大问题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环保规划,对于总体设计和统筹“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环保新道路、推进历史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框架指导下,依据《建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原则,由建瓯市环境保护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完成《建瓯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实施期为2010年至2015年。本规划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指导,加大环境污染防治的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1、基本情况1.1社会经济概况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武夷山的东南麓,鹫峰山的西北面,闽江流域建溪上游。全市土地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总人口51.76万人,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行政划分为1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217个村。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国的“竹子之乡”、“锥栗之乡”,素有“绿海金瓯,笋都竹乡”、“粮仓酒城”之美称。全市耕地面积49万亩,林地面积503万亩,森林覆盖率80.8%,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国重点茶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市)、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已初步形成畜牧、木竹、茶果、水电四大产业,笋竹、木材、锥栗、茶叶、柑桔、葡萄、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饲料、烤烟、中药材等十三个主导产品。境内交通便捷,205国道、204、303两条省道贯通全境,浦南高速公路、横南铁路贯穿境内,市区距武夷山机场100公里,松建、京福高速铁路正在建设之中,是江浙入闽的咽喉要地和闽北主要交通枢纽。200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87.46亿元,其中,全市农业总产值达40.39亿元,工业总产值80.74亿元,财政收入4.89亿元,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205元。1.2水文气象概述建瓯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山峦起伏,雨量充沛,河流密布。全市河流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有131条,河道总长度1569.2公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条,其中建溪、松溪、崇阳溪、南浦溪4条河流流域面积在4000平方公里以上。水系呈扇形分布,河道坡降大,汇流时间短,洪水暴涨暴落,破坏力强,具有典型的山区性河流特征。年平均降雨量1670毫米,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3-6月份为高峰期,梅雨季节降水量约占全年雨量的50%,造成本地降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雨,尤其是武夷山静止锋形成的降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易形成大洪水,酿成洪灾。大洪水时建溪的三大支流往往同时发洪,易造成量级较大的洪水。水资源年均总量44.55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8630立方米,属丰水地区;经普查,全市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57.93亿千瓦,可开发的水电装机约32万千瓦。2、“十一五”回顾和当前环境状况“十一五”期间,我市环保工作以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为指导,按照我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战略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环保行政执法,污染整治,环境管理和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力度,着力改善我市环境质量,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兼顾控制城市污染和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保的关系,使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环境质量在巩固中得到提高,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2.1环境质量状况保持良好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建溪、松溪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或III类标准,达到水质功能区要求,蓬墩、西津、七里街水库和东溪口桥等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东门水厂、水西水厂、七里街水厂等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大气环境质量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