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_十一五_规划课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江苏省教育科学_十一五_规划课题.doc

江苏省教育科学_十一五_规划课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附件4:编号: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名称:近代江苏中医教育史课题类别:所属领域:研究方向与范围19课题主持人:文庠所在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申报日期:2006年5月15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课题主持人姓名文庠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64年9月5日行政职务副主任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研究专长中医药教育、医政最后学历研究生最后学位硕士电话025—51997393工作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价中心E-mailwe909@126.com通讯地址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邮政编码2100046﹃十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A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网络文化对医学生影响及高校德育调控策略的研究》主持江苏省教育厅课题“民国中医医政管理研究”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本科中医学专业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标准”4、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医药教育背景研究”等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或论著(限填10项)论文或论著名称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南京政府时期中医政策法规述评《南京社会科学》2005,4南京国民政府《中医条例》述评《民国档案》2004,4试从中西医论争看近代知识界的价值取向《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焦易堂与中医药事业《南京医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南京政府时期中医师开业管理办法初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试论南京政府中医师考试制度《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孙中山与焦易堂《钟山风雨》2001,5试论南京政府中医师资格认定政策与法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根深叶茂——南京中医药大学五十华诞中医药教育研究专辑》副主编香港医药出版社2004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双主体《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课题组核心成员(不含主持人,限填10人)姓名工作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专长课题组中的分工戴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史文献实物资料征集刘跃光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教学管理个案访问王明强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教育研究文献查询、论文写作倪昊祥南京中医药大学助教中医教育文献查询、论文写作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本课题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两个:近代江苏与中医教育“近代江苏”是由“近代”与“江苏”两个词语组成的。“近代”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既是清晰的,又是模糊不清的。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研究领域,学术界通常认为“近代”指的是1840年——1919年。但是,任何事物发生发展的进程并非是完全一致的,为此,学者在具体的研究中,在使用“近代”这个名词时,一般都会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本课题依据江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特别是江苏中医教育的发展状况,将“近代”的上下限设定为:1840——1949年。“江苏”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江苏作为独立的行政区,成型的时间远远晚于其他省。在明代,其他省份的府县归行省或布政使代管,而江苏连同安徽的府县却直接归南直隶中央直管,但是,那时尚没有“江苏”这个省。清代有了江苏省,但处于多中心状态:江苏巡抚驻苏州,学政寓居江阴,贡学在江宁(南京)。民国时期,南京市区和上海市区从江苏划出。为此,研究近代江苏区域的问题,不能与现在的江苏等同起来,应追踪历史,真实反映近代江苏的区域风貌。比如,1927年以前上海一直为江苏省的一部分,而上海恰恰是江苏近代化的发源地之一,因此,抛开上海,就无法全面研究近代江苏中医教育发展问题,透视近代江苏中医教育发展的全貌。为此,本课题将根据历史上的江苏行政区划,形成江苏——这个区域中医教育的研究边界。“中医教育”是由“中医”与“教育”两个关键词组成的。“教育”的内涵《说文解字》上是这样解释的,“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HYPERLINK"http://tjxx.ywms.net"\t"_blank"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中医教育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文化的不断进步,一直处于不断更新中。尤其是进入近代,“举凡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或潜移默化,或幡然更迭,或取长补短,或移花接木,无不发生重大变化。”中医教育也经历着传统与现实的嬗变,从比较原始的“师徒”、“父子”的经验相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