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论文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语文朗读教学之浅见感人心者莫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都不外乎一个“情”。天下文章一言以蔽之,乃一个“情”字——爱国之情、故乡之情、母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情……而作者表露的心态也不过“喜之、怒之、哀之、乐之……”也。朗读的目的是为了“会文悟道”,因而,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如果抓住了“情”这个“纲”,那么,朗读的技巧(诸如语势、重音、停顿、用气、节奏等等)这个“目”便可一举而张。情感是朗读的灵魂。下面,就我在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寻找作者之情大凡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动机,动机往往又是感情的“突发点”比如《藤野先生》。正是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而作者有具有尊师好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结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这样便给朗读定下了基调:热爱——对自己的祖国;崇敬——对自己的老师;厌恶——对清国留学生。作者感情的凝结处又往往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因而,抓住了感情便又抓住了全文的中心。再如《白杨礼赞》。作者正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从而才借助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来抒发对抗日军民的崇敬、赞美之请。这样,文章的朗读基调便是:热情洋溢,朴质无华。其次如《背影》。正是因为“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凝聚着质朴、平凡而伟大的爱,所以,作者才难以平静地写出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这是作者的写作动机,同样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于是,朗读本文的基调便是:真挚、平实、深沉。记叙、抒情性的文章如此,即使议论、说明性的文章也无不这样。《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列举几位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例,从而激发我们热爱科学、大胆创新的热情。《宇宙里有些什么》把我们带入浩瀚无际的宇宙,感受知识的无穷无尽,从而,在我们无限遐想的同时,自然产生了对科学的追求与向往。甚至连“申请书”、“祝贺信”这样的应用文也课提炼出作者的创作情感。总之,一切文章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出作者的创作动机——触发作者创作欲望的激情,从而给文章的朗读定下基调。定调犹如唱歌,再好的嗓子,唱跑了调,最终总是失败的。教师真心动情教师不能仅仅作为传声筒,无动于衷地照本宣科。一名好的教师还应是一个演员。朗读犹如演员背台词,要演好戏,必须进入角色,把自己这点“水”融入文章这桶“乳”之中。要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作者通过作品感动读者,教师应通过朗读感动学生。那么,教师应如何才能读得感人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方法,便是首先让寻找出的情感感动自己,然后产生联想,把作者之情移接到自己身上,再加以引申,叫做引申移情法。还是以《白杨礼赞》为例。虽然我们感受不到当时对抗日军民的崇敬、赞美之情,但我们可以联系“南京大屠杀”的悲剧,点燃憎恨之火,生发悲愤之情。正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积极抗战,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才免遭更多的灾难,因而,他们是民族英雄。自然我们便会产生崇敬、赞美之情了。《阿里山纪行》一文,我们虽然没有到过阿里山,领略过她秀丽妩媚的魅力,但我们可以联系其他熟悉的山水风光,如同样风光如画的西湖、桂林……从中,我们不难生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用这样的感情去朗读《阿里山纪行》自然会水到渠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肩上所担负的培养祖国未来、振兴中华的责任,联想到我们正进行的求实创新的教育改革。于是,我们心中便充满了对科学的神往……至于那些情文并茂的文章,自然就不必说了。三、激发学生之情人的心理在平静的状态下成为理智,在波动的情况下便是情感。教师朗读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受到波动,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动情之后,教师朗读的这块石头投向学生,才会“激起千层浪”。但学生很难有教师那样引申移情的经验,产生“感情效应”。那么,当学生感情的浪花平静之后,教师又怎样使他们有新的情绪的体验,加深感受、进入角色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方法便是指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事物类比移情,再次激起新的浪花。依然以《白杨礼赞》为例。可以落叶的形象象征教师的献身精神与白杨树类比,从而升华出属于学生的崇敬、赞美之情,再以这种新的感受去读《白杨礼赞》,自然受到了效果。《藤野先生》一文可以自己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与藤野先生类比,产生热爱之情。《背影》一文,可以自己的父母辛勤劳动供自己上学,与朱自清的父亲类比,生发爱念之情。《宇宙里有些什么》可类比自己攻克学习难关,生发追求献身科学之情……总之,只要认真思考总有可类比的东西。当学生带着自己类比出的情感去朗读的时候,自然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了。情之所至,悟道自来嘛。以上几点仅仅是我在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所说不无偏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