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反思品质.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培养反思品质.doc

培养反思品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培养反思品质,培养反思品质,促进创新思维马胜红河北隆尧固城中学(055350)摘要:反思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从而为学生摘要的创新提供可能。本文是笔者从三个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反思;再现知识的创造历程,培养反思;解题后反刍,提高反思)来展示课堂教学的建构,进而逐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是数学创造强有力的动因,是创新思维发生的必要条件。通过类比反思、逆向反思、变式反思,能促进学生对题设条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搜集、挖掘和整理;通过改变条件探求结论,或者改变结论寻找条件,或者改变设问角度,或者一般化、特殊化、等价转化等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达到求新求异,优化解题思路,提炼出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事实上,大凡缺少反思的学习都是低效的学习,大凡没有反思的经验都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感性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完善学习中的创新思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兴趣,1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兴趣,引导反思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诱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不断揭示和刻画,一步一步接近知识的本质,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体验情感,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1.1在知识点的交汇处设置问题在知识点的交汇处问题,在思维上会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已知n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将此多边形分成两个多边形,这两个多边形边数之比为2:3,内角和之比为1:2,求这个n边形的边数。本题是在方程与内角和的交汇处设置问题情境,背景较新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1.2在似是而非的情景上设梦侍?设计出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问题情景,以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悬念,在学生迫切想弄明白道理时,其求知欲是可想而知的,。例如,对于题目“化简根式(a–b)÷(a+b)”,学生小明的解法是根据分母有理化,在分子、分母上同时乘以(a-b),进而再化简得出结果。请问这种解法对吗?为什么?这是一道考查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优劣的问题,要因题制宜的使用“分母有理化”和“因式分解法”的算理,否则劳而无功。1.3在模拟实际生活上设计问题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编制模拟性的数学问题,以唤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如图示1,四边形ABCD为一块菜地的示意图折线EFG是流经菜地的水渠,东边的地属于张家承包,西边的地属于李家承包,现在村委会进行田园规划,欲将弯曲的水渠取直,并且要保持张李两家的承包地面积不变。请你帮助村委会设计一个挖渠方案,再在给出的图形上画出设计示意图,并说明理由。1.4在教学情景形式上设计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多媒体、编故事等手段来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临问题的焦点,面对思维的挑战,寻求解决的方法。图1图22.再现创造历程探究发现,再现创造历程,2.再现创造历程,探究发现,培养反思2.1反思知识的创造进程数学教材中的各种概念、法则、定理都是前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结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这些现成的结论,还要重视学习的思考过程及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研究问题,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因为这一再创造过程蕴涵着丰富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锻炼。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再现知识的创造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参与到再创造的历程中,追溯所学问题的本质,体验到学习中创造的艰辛和成功的愉悦。2.2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如在复习“因式分解”时,既要掌握因式分解的定义、方法和常规技巧,还应理解因式分解在分式化简、根式运算、解方程等方面的应用,要认识到因式分解是一个基础知识,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反思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把握解题环节,反刍回味,3把握解题环节,反刍回味,提高反思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方面的反思,进一步剖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解题“悟性”,开发学生的解题智慧。例如,如图示2,△ABC中,AB=AC,P为BC上一点,PD⊥AB于D,PE⊥AC于E,CF⊥AB于F。求证PD+PE=CF这是一道求证线段和差关系的几何证明题,经过思考,学生一般做法是根据“截长法”或“补短法”作辅助线,过点P作PG⊥CF于G,易证出四边形DFGP为矩形,得到PD=FG,接下来欲证PE=CG,只要推出△PEC≌△PGC(AAS)即可。再提示学生还有没有其它证法?反思题设中的“垂直”条件,CF为△ABC的高,若连接AP,则PD为△ABP的高,PE为△ACP的高,三条高所在的底AB=AC,联想到用“面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