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Wi****m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docx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青分楚豫一、活动背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活动准备: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2、根据学过的一些课文(人教版初中第一、二册),自编一些对联。3、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4、选出男、女主持人各一名(以下称男、女)。四、活动过程:男、女(合):嗨,大家好!女: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男、女(合):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生一:《七律·长征》。生一:《过故人庄》。生一:《钱塘湖春行》。生一:《游山西村》(还有《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女:回答得不错。不过,这些诗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生齐背书)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女:对了。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生:对联。男: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生一: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呢。生一: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古书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亲自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生一: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生一: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生一: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呢。生一:对联主要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但是,对偶句还不能就说是对联,只有它们脱离律诗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既然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吧。生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生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生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生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男:当然不止这些。不过,我想问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对联或对偶知识,说说对联有什么特点吗?生一:每联两句,每句字数相等。生一:每句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对,比方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生一: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联系。生一:听说还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我也不太懂。师:对。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女: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艳丽的鲜花。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看了下面这个小品,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小品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男: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出场。(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明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解缙,他小的时候很聪明,擅长对对子。他家的门正对着一个老尚书的竹林。过年那天,他就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