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所热爱的鲁迅先生我以前常在思考:文人究竟是以什么作用出现;尤其在乱世,文人的意义又何在?也许,鲁迅先生的身体力行正为我解开谜团。真正的文人总处在社会的边缘,但也同时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核心与实质。他们的功绩在于:指引人们看到,了解到这一切;让人们不再活在混沌之中。鲁迅先生做到了,且做得很好。只可惜鲁迅先生永远只有一个,再没后来者来指引如今的人。可是分明的,鲁迅先生仍是一个普通的人,尽管他的成就许多人无法比拟。但他的内心呢?当很深很深的夜,先生只披一件单衣,躺在寒冷的阳台,有谁知道他在思索什么。他会不会忽然觉得很累?因为一切都像天空中的星辰,虚无缥缈而又遥不可及。也是因为如此,先生也有彷徨,也有寂寞,也有孤独,也有愤懑,也有灰心,也有苦痛,也有悲悯,也有无奈,也有固执,也有浪漫,也有沉寂,也有空泛,也有困顿,也有激动乃至偏激,也有失望乃至绝望。但,鲁迅永远是鲁迅。我不知鲁迅先生究竟给后世留下了几张照片,至少我常见到的一张是他的黑白半身照。直挺的长衫衬着一张苍白瘦削的脸,使得"一簇簇倔强得竖起来"的浓黑的头发显得分外醒目,两道横眉之下是一双深邃而夹杂着忧虑和愤怒的眸子。幸而那眸子是向右侧视的,不至使观者因看见那两道射人的目光而惶恐愧疚;抑或是鲁迅早已料到身后被误解、亵渎乃至憎恨的命运,竟不愿甚至不屑正视后人吧。动荡的时代造就了先生的冷竣、犀利和理智;然而经历了痛苦洗礼的深刻的思索,梦惊醒后不灭的希望和打破"铁屋子"挽救昏睡者的责任,使先生于冷峻中释放含蓄的幽默,于犀利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于理智中喷薄深厚的感情。以此,我欣赏诙谐而不动声色的人,欣赏睿智而一针见血的人,欣赏沉稳而蕴含激情的人;也因此,我希望能够结识这样的人,但却不是成为这样的人,只因我还不够相信自己是否也拥有如此明亮的勇气。我最爱的便是鲁迅先生的杂文了,而且我认为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也应该首推他的杂文。高中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汪先生曾介绍了几本关于鲁迅先生的杂文集给我,并叮嘱说一定要读完,认真读完,最后还十分心痛地把他自己珍藏多年的少年时的读书笔记借我读。他是痴迷鲁迅先生的,每篇随感中都在无意之中渗透了各种对于鲁迅先生的景仰和热爱,汪老师说先生或许会是他一生中最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了。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拥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的,那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先生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先生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先进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来自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先生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先生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也许还是不自觉的。他的笔触伸向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还有痛苦的呐喊。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最具个性的人,他刚正不阿,襟怀坦白,婷婷玉立,洁身自好,孤傲而不孤僻,清高而不自恃,入世而不流俗,树敌而无私敌,多怨而无私怨,尖刻而不乖戾,智慧而不取巧,心系天下而不大而无当,思想深邃而不好为人师。先生是在困苦和疲惫中逝去的。破损的躺椅上,只留一具枯萎的躯干。是不是他的隐忍生前已到极限?徐志摩相形之下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随心地写下他的感受;但鲁迅先生没有也不能,他总把自己当作是唤醒年轻人的工具。可以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回信,晓以大义,也可以夹着他们破烂的布鞋,穿过几条大街去找鞋匠。他说过"甘为孺子牛",果真做到了。或许,鲁迅先生真正可以留给后人的,并非完全他的作品,还有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它不像助人为乐那样可以遍地开花,但这种精神只需一缕,便足可弥漫整个民族。而这,也正是我所热爱的,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