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1章-绪论学习PPT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56 大小:6.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生物化学-第1章-绪论学习PPT教案.pptx

生物化学-第1章-绪论学习PPT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1王镜岩等主编的《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版;2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罗纪盛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基础生物化学(刘卫群主编),气象出版社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功能静态生物化学二物质和能量的代谢主要讲授糖类,脂类和含氮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调节。三遗传信息的传递部分介绍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过程1绪论2核酸化学3蛋白质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生命科学:二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三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世纪Whatislifescience?Whatislifescience?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Outof19,813,086,19,568,394siteswereidenticaltotheirhumancounterpartsforameanpercentidentityof98.77Fujiyamaetal,2002,Science,295:131-134Whatislifescience?Whatislifescience?生命的基本特征:WhatIslifescience?研究生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广义的生命科学还包括生物技术、医学、农学、生物与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2研究内容1)生物体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2)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和代谢调控3)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传递三、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德国有机化学家EmilFischer‘‘生化之父’二十世纪的30年代--五十年代5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出现1929年A.哈登(英),冯·奥伊勒–歇尔平(瑞典)阐明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1946年J.B.萨姆纳(美)、J.H.诺思罗普,W.M.斯坦利(美)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1958年F.桑格(英)胰岛素结构研究1981年福井谦一(日)、R.霍夫曼(英)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3年K.B.穆利斯(美)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史密斯(加拿大)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7年P.B.博耶(美)、J.E.沃克尔(英)J.C.斯科(丹麦)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2002年约翰·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2004年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和伊尔温-罗斯(美)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53年F.A.李普曼(英)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8年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由基因控制1962年J.D.沃森(美)、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1968年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72年G.M.埃德尔曼(美)、R.R.波特(英)抗体化学结构和机能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N.K.杰尼(丹麦)、G.J.F.克勒(德国)、C.米尔斯坦(英国)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1989年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2年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做出了杰出贡献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保罗·格林加德(美)、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