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_753253.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学案例_753253.doc

教学案例_753253.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案例:正弦定理证明如图,教师通过做高CD,用传统方法证明过后,引导学生用向量法思考……师:还有其它能反映角度和长度的量吗?生:向量的数量积。师:在△ABC中如何构造出这些量呢?生:向量……生:。①师:对此式如何处理才能得到要证的等式呢?生1:∠A是与夹角,对①式两边同时点乘,,……(未能如愿以偿)生2:对①式两边平方,……师:恐怕也不行吧。平方也只能得到余弦的等式,而我们要证的是正弦的等式。师:(看到大家有些畏难)其实可以过A点作一个单位向量与垂直,则与的夹角就是。这样利用诱导公式,可将余弦转化为正弦。请大家在①式两边点乘试一试,看看有什么结果?……本案例中教师对课堂意外的处理是欠妥的。首先对学生2的回答处理的过于草率,其实对①式两边平方,可以得到。虽然也失败了,但却意外地发现了余弦定理,为余弦定理的学习打下了伏笔,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其次,从余弦转化到正弦的过渡太突然,在没弄清楚学生的想法之前,教师就直接给出结果。诚然,添加垂直于三角形一边的单位向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怎么想到过A点作一个单位向量与垂直的?若能引导学生反思学生1和学生2的做法,适时提出如下问题:可以改写成什么式子?()图中哪两个向量的夹角是呢?(没有)那如何构造出夹角是的两个向量呢?……学生也许会从中得到启发,自己独立解决。很遗憾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意识到该问题,错失了引导学生作进一步自主探究的良机。课堂教学是充满探索、随时都有意外发生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介入课堂,放大亮点,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要充分肯定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提炼学生的见解,避免急于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价,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教学更具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