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一篇小学生作文引起的交锋》有感-----谈将学校办成社会汉沽五中付国忠读了《交锋》一文心中颇多感受。面对学生的习作,我们心中急迫,我们感受的是学生心中的冷漠。教师心急改动作文教育学生,只从教育意义上说“心境美好”。但我认为两篇作文都有些偏颇,都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两篇文章都只是反映了社会的一个局部、一个侧面,都不是完全真实的社会。我认为社会上既有学生习作中的现象,也有教师改动后的现实,因为社会永远是多彩的。教师这样改动作文教育学生效果未必良好。要打开学生的心结,要温暖学生的冷漠心里,取信于学生,就应当还原社会,还学生一个真实完全的社会。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毋庸置疑《交锋》一文引出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应如何教育学生和如何办学?我们的教育任务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那么纠正学生不良心理当然是我们的工作任务之一。其实学生产生偏激心理,更多的是对社会的不了解,而且这决不是个别现象。在一份企业用人报告中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社会经验缺乏。”被列为问题前两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学生与社会的脱节。教育尽管进行了系列改革,但关门办学、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然不是个别现象。据某市对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初中生每天在校时间9—10小时的占90%;10小时以上的占10%。这其中绝大部分时间用来教学。其余的14小时:睡觉用8小时,完成作业2—3小时,另外还有吃饭、上下学的时间,真正留给学生交往、接触社会的时间所剩无几。这也难怪学生缺少社会阅历、思想偏激。马家爵事件也绝非偶然。关门办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温室里的花朵”,每天接触的多是“阳春白雪”,突然的“暴风骤雨”当然难以承受,又何谈适应社会。其实,社会是最好的老师。我毕业的学生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她在上海上大学,一个周日她坐车去玩,她看见大娘站在车上摇摆无人理睬,便站起来说:“大娘,您坐我这。”然后她就站在座位边,不经意间感觉脚下踩到了什么,她低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钱包躺在地上,她拾了起来“那里可有她两个月的用度”从此她下定决心“好事比做。”她笑着跟我说“社会有悲剧,更有喜剧。”而我感受到的是“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将学校办成社会非常必要。将学校办成社会的含义应包括两层:一是突出学校的多样性,从教育内容看:既包括传授知识,更包括培养学生的能力、技巧、阅历、思想和智慧。让学生丰满起来;从教育形式看既包括课堂传授,还包括师生、生生互动、交往、体验,以及丰富的校园活动和将社会热点、焦点、热门人物引入校园,让校园与社会同呼吸。让学生充盈起来;从空间看:既包括活跃的校园生活,又包括打开校门走入社会,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学工、学农,军事训练、询贫问苦、公益活动都是学生的必须,让学生活跃起来。二是指学校的开放性、包容性,社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海纳百川,回顾人类发展史,无论是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还是历史发展遇到阻碍,都能在人类交往、包容之中得到弘扬、化解,进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进入新世纪“地球村”概念的提出,更让“世外桃源”不复存在。作为社会一部分的校园也应参与社会交往、交流。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学生的好方法就是“还原”、“参与”、“感受”。还原真实的社会,让学生参与社会的多样性、包容性,感受生活的苦、辣、酸、甜,用身心去应对这些,必能结出丰硕果实,让学生健康成长。《天津教育报》2007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