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4浅议小学语文听写训练听写是一种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和写的能力的训练。它要求边听边用文字把听到的内容按要求记录下来。它需要耳、眼、手、脑的密切配合,把听到的语音和所表达的记忆,同能代表它的文字符号迅速联系起来。由于听写是掌握字、词、句基本功的有效训练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应当成为常用的课堂练习环节。但是在以情节分析这主线的语文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传统听写形式的单调而被人疏忽了它的实用功效。这是不应该的。事实上听写的内容很多,从听写拼音、单字、词语、句子到听写片段、标点等等。听写的形式也可以因训练目标的不同有多种多样的设计。现举例如下:一、笔记听写听写与课堂笔记相结合,不仅可以巩固对常用词句的书写记忆,而且有助于提高记笔记的能力,训练学生从小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无论对学习和未来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我借助课文的“空白”处,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要学生补述“我”从晕倒至醒来这段时间内张指导员是怎样舍身护书的。在学生跃跃欲试时,我说:“现在请大家把老师的要求以听写的形式记录下来。(1)补述以在炸弹即将爆炸的一瞬间……作起始句:(2)先想指导员是怎么做的?(3)再想象受伤后的指导员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他怎么想的,又怎么做的?(4)最后想象指导员是怎么晕过去的?现在请XX同学把听写的读一遍,看是不是记得正确。(在学生朗读听写内容,全体同学对照校正后)好,现在就请大家按听写的要求做准备。”如此,以听写的方式做课堂笔记,把听写训练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无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语文训练的强度。二、听后记写把听写和默写检查、学法指导等结合起来,给传统的听写赋予新的创意,可以大大提高训练力度。听后记写便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让学生听写词语,一改传统念一个、写一个的呆板模式,而是先把要听写的10个词语,以稍缓慢的速度,念三遍,让学生边听边记。然后把10个词语一一记写下来。同时,还告诉学生要注意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识记的。(这10个词语分别是:药材、药性、药效、完善、医学界、古方、疑难病症、药方、药物学家、救死扶伤)学生记写后,要他们介绍一下是用什么办法听记的。有的学生说是按每个词语的字数记忆的,如:2个字的词,3个字的词,4个字的词;有的说是按老师念的顺序来记的;有的说是按相同的字归类记的,如带“药”的有哪几个词,带“方”的又有哪几个词。这种听写方式不仅打破传统的练习程式,而且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三、据义听写就是老师讲词语的意思或成语的意思,而让学生把这个意义的词语或成语写下来。听的是“此”,而写的是“彼”。“听”与“写”之间多了一道“转换”,也就丰富了训练的内涵。《月光曲》第二课时开始了,老师从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成果入手,进行了词语听写,老师不采用读一个词学生听写一个词的常规方法,而是口述词语的意思,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意思写相应的词语,如:“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陶醉),“昏迷后醒过来,课文中指穷兄妹从美妙的音乐中回过神来”(苏醒);“水和天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微波粼粼)……在最后出示供校对的答案上,又在易错部位用红粉笔标出,加以强调。这一听写设计,老师作了超长处理,改变了听写的方式。使常规训练换掉了“老面孔”,以求常练常新、百练不厌的效果。训练形式的改变还是提高了训练的综合效度,原来单一的听写,现在综合了熟记词语,理解词语意思,强化了正字指导多种功能,使听写的训练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四、分遍听写一位老师在执教《赵州桥》一课时,把抄写最后一段,改为听写最后一段,并改革听写方法。她要求学生听老师读三遍,然后把内容写下来,老师每读一遍都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第一遍,听清楚句子的内容,这个句子是:“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第二遍,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第三遍,要求注意用了哪些标点符号。听写后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自己订正。听写虽说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训练形式,这位老师却不满足于一般作法,听一点,写一点,而是每读一遍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遍听内容,句子说了什么;第二遍听结构,句子所讲述的内容;第三遍听感情,句子的停顿和语气。三遍听读,三层要求,由浅入深,充分发挥了听写的训练功能:既训练理解力、记忆力,又训练了注意力,发展了思维力,其听写训练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给人以很大的启迪。同时,听写训练也要注意时间和速度。听写时学生高度集中,如果有一人喧哗或发生响动会累及大家,所以要等全体同学作好准备再开始。一次不宜超过10分钟,读的语速要适中,一般以五分之四学生适应为宜。听写句子一般应以一句一读,低年级开始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