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课改存在问题分析[HYPERLINK"javascript:void(0);"大][HYPERLINK"javascript:void(0);"中][HYPERLINK"javascript:void(0);"小]发布人:HYPERLINK"http://www.100xuexi.com/"\t"_blank"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8-0810:03共189人浏览滨州市的初中历史新课改进行了近两年,滨城区各中学的新课改更是如火如荼,成为全市的排头兵。但回顾这两年的课改情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及本地的实际情况与特点,笔者从浮华的背后,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而又复杂的,笔者粗略分析了一下,历史新课改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教材出现了新问题,教材的编写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正在使用的七年级《历史》教材存在着许多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教材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缺少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确实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第三:新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这一章节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魏等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其中讲到齐刀币、燕刀币还有赵国和魏国的布币时,教材配了插图。插图里齐刀币是对的,课本插图中齐国刀币的图像和实物是完全一样的。而燕国刀币就不对了,燕刀币印成了齐国的五字币,燕国刀币应该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图中却把它印成齐国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币。而且插图中魏国的布币印成了赵国的布币,赵国的布币却印成了魏国的布币,把魏国货币和赵国货币张冠李戴了。第四: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节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其一,教辅资料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挂图、灯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其二,学生配套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没有购买到。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总之,新教材的编排不全如人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二、师资力量严重滞后,教师水平亟待提高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但实际上,一则现在基层的历史教师在数量上仍很缺乏,二则从业务能力上,别说一些老教师或民办转正的教师,就是部分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农村,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往往经过几个月或一年半载的培训之后就“走马上任”,这样怎能真正教好学生呢?尤其历史这一学科,如果一开始学的历史观点不正确,以后再要改变就很难。依我个人观点,学了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还不如不学。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学生的历史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教师培训需要加强,此次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我们期待着教师有经常性的培训机会,保证课改工作顺利进行。三、评价体系陈旧落后,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展,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视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进)树优(秀)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教师也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新课改所倡导的多种评价体系并举的理念也就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因此,不少教师都感叹:新课改除了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以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话虽夸张,但也道出了不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