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教案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数学教案教案1教学内容: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准备: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什么是石块的体积?你有什么困难?二、教学新知1.测量石块的体积(1)小组讨论方案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2)小组制定方案(3)实际测量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1.实际应用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1)读题,理解题意。(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4)集体反馈,订正。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三、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作业设计:1.书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板书设计:有趣的测量方案一:方案二:“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小学数学教案教案2教学安排:下面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在晴朗的夜空,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特别美丽。大约在1800年以前,有一个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特别爱数星星,你们想知道他的故事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读通,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从而整体感知课文,是对二年级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顺。2.检查生字读音,对容易读错的字词,包括多音字,要重点强调。、3.标自然段。4.指名逐段读课文,并思考:这个数星星的孩于是谁?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熟读成诵1.学习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赛讲了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张衡坐在院子里,指着天空数星星。幽美的天空,可爱的孩子,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图画。这是学生朗读训练的最好着眼点。首先我请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设问,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探究的品质。接着出示一幅星空夜景的图,引导朗读:蓝蓝的天空像碧玉盘,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盘里的珍珠,这是多么美的景色,谁来读一读?静美的画面,抒情的话语,激起学生的情感,学生会自觉地读起来。此时此刻,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欲望,但学生不可能一下于就读得声情并茂,因此教师必须进一步引导。所以我再次渲染情景,配上音乐进行范读。把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境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二颗,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里的珍珠,多么幽静的画面,老师先给大家读一读好吗?伴着轻柔的音乐,我拿起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撤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幽美的画面,抒情的语言,轻柔的音乐,把课文内容一下子推到了学生的眼前。引起了他们的共鸣。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这两段主要是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奶奶的慈爱,小张衡的专注执着溢于言表,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达到深入理解,内化语言之目的。首先指名学生读奶奶的话,指导学生读得缓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