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黄旦丁未【内容摘要】本文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大致可分为1984-1992和1997-2002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总量及其规模均不如后一阶段。从译著的内容看,前一阶段主要涉及的有大众传播、传播社会学以及人际传播,后一阶段则多侧重于传播与文化及其系列性教材,组织传播的著作也是在这一阶段被引入。就其翻译的立足点,两个阶段基本类似,即都试图从他们所了解的传播学科的整体图像选择及组织翻译,以此为建立中国自己的传播学科提供借鉴。可是以引进“学科”为宗旨,使得译著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经典的研究专著不多、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等。【关键词】传播学科;译著;建构在说到制度化知识是如何产生时,哈里曼(Hariman,当数1984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施拉姆和波特的《传播学R1)先生以为是与“空间化的过程”密切相关。他说:“学概论》。之前虽已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科规范知识是由空间化过程生产的:即是说,设计的基本1980),但作为“认识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性质和任务”的读原则是将社会现实想象为一组相续的空间,它们由不同的物(尽管这一界定让人莫名其妙),其时所认定的隶属关系论述描述出来,并由观察维系着。”①诚然,哈里曼先生主是新闻学,显然与传播学无关。1983年倒是有一本公开以要是针对美国,并把知识的生产放到大学的专业化这一历“传播学”命名的书,那就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传播史脉络中,由此看到维多利亚时代中期所显现的专门化的学简介》。可惜该书是翻译文章与中国人自撰的介绍性文字空间概念是专业知识出现的基础。“要维持专门分化的空相混杂,且以后者的分量为大,自然算不上是一本完整的间,就要发展出一种以专门训练、特殊知识、管理技能、译著。鉴于此,本文所涉及的传播学译著,其时间跨度为专业道德守则,以及献身于一特定生活方式为主的文1984至2002年。化。”②这与华勒斯坦等诸贤们所说的意思是一样的。③哪些属于传播学的译著?这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不过依我们看来,即便跳出这一语境,“空间”这一概出于本文的主旨,此地选择尺度为二:首先是根据译者翻念仍然有其普适价值。因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建构,在某种译出版的意图,即是否自觉地站在“传播学”或“传播研程度上其实就是对学科边界及其内部格局的想象与设计。究”的立场,并明确地把所译之书归之于传播学科。因此,如果说,学科的基本面貌赖于空间的把握和判断,那么,那些虽然在广义上也可属于传播研究的译著(比如从哲学、空间的方位感也就直接确定了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社会学、新闻学、信息学、语言学、未来学角度的传播现正是据此,我们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有关传播象研究),甚至有的本身就是传播学的名著(如罗杰斯的研究的译著做一个回顾,并试图从译著的选择及翻译目的《创新的扩散》),由于译者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之翻译出中,演示出其背后的想象性学科空间。之所以选择译著,版,于传播学科没有任何干系,所以被排除在本文之外。不仅因为中国的传播研究本来就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至于一般的新闻报刊史、广告学、文化研究等,由于同样更在于“一种外来的文本之所以成为一篇‘原义’,不是因原因,不被纳入本文的传播译著范围。同时也正是因此,为它被视为可以完整地表达了作者权威的意思,而是它被那些将文化与传播(或媒介)并列的译著,进入了我们考认为具有值得翻译之处,也就是命定要投第二胎”④,于是察的视野,比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传播与文化译也就有了“来世”。因此,就其“来世”追寻“投胎”的原丛”,商务印书馆的“文化和传播译丛”,以及南京大学出版因———被认为具有值得翻译之处,无疑更便于展示中国学“学术棱镜系列”中的“媒介文化系列”。其次,虽然标明是传人头脑中的“知识图像”。播学类的译著,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信息分享、传递或大众媒介等相距太远,基本上是另一个学科的内容,将被本文剔一、基本说明除。比如华夏出版社的“高校经典教材译丛·传播学”系列中从严格意义上说,大陆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传播学译著,的《表演学》、《电子影片学》,就不被包括在内。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年第2期(总第133期)23新闻学与传播学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通过译著来探究其背后的学科演变历程,不仅颇有难好在大多译著的前言或后记中,多多少少反映出译作者的度而且也极具风险。因为译著的选择常伴有偶然性,译丛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追寻不致过于走样提供了一的组织者或翻译者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倘再把版权购买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