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沿着美术的人文属性这思路,针对我校美术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教学的一些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作了积极的思考。上了半学期的美术新课程,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有以下看法:第一:提高教师自身人文意识,丰富人文素养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除了本身要有精良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除了‘兴趣以外,尊重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因。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学识及人品)是学生对他尊重的程度的界尺,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尊重的态度,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应该是我们实施教育手段的一个策略,当然,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课程标准要求表现形式:“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它学科联系地思考。将美术课程定性_为人文课程,实际上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高人文素养。在讲课的过程中旁征博引,特别是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一来体现出教师的深厚的业务水平及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在讲民间美术时,我首先将指出民间美术属于文化的范畴。接着明确概念,什么是“文化”,学生很多都会说,科学、知识等等。我又提出,科学知识等是否可以等同文化?接下来问到:你们有没有文化?学生们愣了,面面相觑,不敢举起手表示自己有文化,个别举起后,见别人没举,又赶紧放下了。我笑了,然后举了个例子:在大街上,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擤鼻涕时,是把鼻涕擦在自己的鞋帮上;而一个学富五车的高级白领却随便吐痰。谁更有文化呢?这时学生会毫不犹疑地回答是农民。这时,我是进行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也有温故知新的作用。很多时候,学生对这种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往往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第二:注重学科本位,提高学生审美表达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经历,我发现学生普遍表达力偏低(不仅指审美表达),词汇贫乏,或者极不规范,不入门道。所以,在教学中,在把握美术的学科本位同时我致力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大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小到遣词造句,我一直跟他们强调,要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学生评价一些作品的风格的时候,总会用“简单”一词,我让他们和“简练”、“简约”比较后再定,他们很快就领悟了;讲雕塑的时候,我先告诉他们,雕、刻、塑、铸、焊是雕塑的基本技法,然后让他们从汉字的形、声去感受“雕”和“塑”的异同;讲到四格漫画的时候,除了画本身的专业知识以外,我还会让学生观察作品(事件)叙述的技巧,特别是叙述的节奏,并且让他们联系影视作品的叙述技巧去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美术家他不仅仅会画几笔画,而且对社会是有深刻感受和理解的,至少和文学家一样拥有高超的表达的能力,即文字和图象都具有同样的表达能力。第三: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不仅仅是手与脚的活动,动脑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闹哄哄后,没有任何的收获。我宁愿看到学生鸦雀无声凝神苦思,也不愿意他们在老师安排好的活动里边快乐的玩完,然后没有任何的进步。快乐学习法实在不适合高中学生,甚至连小学生也应该慎重实施。《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不宜过高”不等于不要专业。然而,不少教师为了应付公开课、听课,就是将工夫花在然后搞活动这些花俏的方面上去了。难道传统的教学就一无是处?这值得我们一线的教师,以及区、市教研员乃至专家深思。须知活动易搞,实学难明,大家应该把精力放到实处。课堂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参与”,重要的是“脑”动,是“脑”的参与。如果在“师生互动”的“愉悦”之后没有任何收获,我们要它干什么?何况,很多的这些活动其实已经和美术没有任何联系了,导致不少其他学科的老师认为,美术课最容易上了,谁都可以去上,最终恐怕是会由我们美术教师自己淘汰了美术教师这职业。相信不少老师会发现,很多学生的水平实际上就是停留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的那种无意识的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