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经络学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第二节经络学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经络经络经络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研究经络学说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研究经络学说经络研究的核心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与经络实质的探讨经络现象:在经典的经脉循行路线上出现的循行感觉传导与感觉异常现象(循经感传)。包括:具有主观感觉循经络感传的经络敏感人(或敏感现象)循经皮肤病(如疣状痣、色素痣、白癜风等,其皮损可循经分布)循经病理反应(循经牵涉痛、阳性反应点、阳性反应物、阿是穴等)针刺治疗时(循经取穴)“得气”的(酸麻胀感)气至病所,循经取效幻肢经络现象:截肢者针刺,针感超越残端,有“在肢体内在传感”幻觉循经络线路(包括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现象。循经感传现象调查对大样本人群(国籍/民族/省区/性别/年龄)按设定方法随机调查/按统一标准分型,统计循经感传出现率如:曾调查19万人,有20%的个体用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可引起经络敏感现象;气功入静后,经络敏感现象出现率明显提高,达50~80%经络现象普查的目的,在于肯定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性。循经感传路线与性质研究。研究目的:对循经感传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客观化研究检测方法:目前多使用现代科学的生物物理学方法,如:声-声频振动、声信息光-发光、光信息、体表超弱冷光检测电—电参量、皮肤低电阻测定热-红外线探测、感传线变温检测感传速度核—辐射长照相、同位素示踪观察项目感传轨迹(同位素示踪/皮肤低电阻区移动轨迹等)感传性质(酸、麻、胀、局部肌束抽动等)感传特征(速度、宽度、扩散、单向/双向;潜伏性、可控性、可阻滞性、趋病性、效应性等)举例:感传速度(慢速,20cm/s):感传线加温→传速加快;降温→传速减慢传导性:单向/双向;刺激可激发感传;可阻滞性:M受体兴奋剂(毛菓芸香碱)→可使被阻滞的感传重新呈现循经感传机理研究研究目的用现代感觉生理学方法分析与解释经络感传现象,为揭示经络实质提供思路与依据。循经感传机理研究举例:幻肢感传:可以解释为皮层中枢的痕迹反应,该反应在截肢前已建立。气功诱导感传:气功入静使皮肤电反应系统的中枢延搁时间缩短脑干网状结构(开关系统)的中枢神经兴奋行开示痛阈感传:有20~70%受式者沿感传线有痛阈开示;并以感传为中心向外扩散内脏-耳穴联系:食醋家兔模型致实验性胃溃疡,耳廓低电阻点明显增多;分组切断①耳交感神经/②感觉神经/③右颈动脉,发现①组耳廓低电阻点下降。提示交感神经是溃疡病时内脏-耳穴联系途径之一。经络脏腑相关研究一.是针灸治疗脏腑疾病的临床实践证明:穴位刺激可调节内脏功能;二.脏腑病变有时可在相应经穴上出现病理反应点:反应点、结节/条索、色温改变等。经络现代研究重要成果之一,是证明了相对特异性的理论确实存在。如:胃-足三里(胃经)……心-内关(心包经)……6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经络实质,企图找到经络穴位的具体形质,以便进行解剖、形态学的描述。但经过40年代的努力,目前尚未能确认“经络”的具体物质是什么?但大量的实验观察,都是从一些现象来证实经络与穴位是客观存在的;或从实验检测出来的经络路线去修正经典线路。经络与神经-体液的关系经络、穴位均在神经纤维及其末梢分布区域内分布神经阻滞麻醉可阻滞经络感传,取消穴刺效应经络针刺效应(如疼痛、镇痛/改变肠蠕动、心率等)均须通过中枢/植物神经而实现。应用经穴局部解剖方法证实,经穴与周围神经关系非常密切经穴的神经分布和相关脏器神经分布多属同一脊髓节段,或在该脏器所属的神经节段范围之内。十四经经穴分布,很大程度上同节段关系一致(尤其是躯干/腹背侧部典型吻合)经络与神经-体液的关系十四经经穴分布,很大程度上同节段关系一致(尤其是躯干/腹背侧部典型吻合)12背俞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12.胸腹募穴:任脉-中极、关元、石门、中腕、巨闕、膻中;足少阳胆-日月、京门;足厥阴肝-期门、章门;手太阴肺-中府;足阳明胃-天枢。(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的穴位)经络与神经-体液的关系十四经经穴分布,很大程度上同节段关系一致(尤其是躯干/腹背侧部典型吻合)十四经经穴主治病症绝大多数都可以用神经节段反射机制来联系解释。△有关实验研究:用辣根过氧化酶分注体表经穴和相关内脏中,追踪观察其神经支配在脊髓中枢部位的汇聚情况,试图分析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解剖基础。经络与神经-体液的关系十四经经穴分布,很大程度上同节段关系一致(尤其是躯干/腹背侧部典型吻合)目前从神经-内分泌生理方面研究经络实质与物质基础的最为普遍。但仍不能认为经络现象是由神经内分泌为基础的,更不能等同或互代。因为经络现象的性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