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冶金机械产业发展规划Doc1.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8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绵阳市冶金机械产业发展规划Doc1.doc

绵阳市冶金机械产业发展规划Doc1.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绵阳市冶金机械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绵阳冶金机械产业发展,根据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绵阳市工业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一、现状分析(一)基本情况截止2009年底,冶金机械(不包括汽车及零部件,下同)产业已发展成为绵阳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6%。以攀长钢为龙头的特殊钢、钛材、板材、棒材、管材、线材产品及其精深加工为主的冶金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以川矿集团、科莱电梯、兴事发门窗等企业为主的水泥化工设备、五金工具、客货运输索道、门窗、破碎机械和电梯制造等机电一体化产业正在形成。冶金产业主要分布在江油市,机械产业主要分布在江油市、涪城区和三台县。目前,我市冶金机械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01户,其中:年产值30亿元以上企业1户,亿元以上企业22户。从业人员2.95万人,冶金机械产业总资产达105.48亿元,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32%。(二)发展优势以攀长钢、川矿集团等为主的大中型企业积聚了较强的生产和技术优势。攀长钢与宝钢、东北特钢形成了我国特殊钢产业三足鼎立之势,是我国最重要的国防军工特殊钢研发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技术专利35项,能独立生产多项产品;川矿集团在矿山、水泥、化工设备制造等方面位居西南地区前列,是我国机械行业500强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100强企业,拥有国内一流的客货索道运输设备开发制造能力,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黄龙设备公司拥有HL型破碎机10多项发明专利;兴事发公司拥有专利权23项,位居门窗制造业西部第一,全国第二。上述企业和中物院、西南自动化所、西科大等科研院所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市冶金机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三)存在问题1、与省内成、德、贡等地区相比,我市冶金机械企业分布散,规模小,缺少总机、总成和成套设备制造企业,产业龙头带动作用不强。2、产业协作配套能力较差,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冶金产业以废钢为原料,不能满足特钢生产需求,产品未能就近消化;重大装备制造能力较差,产业协作不紧密,产品配套生产能力较差,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较少,生产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3、推动集群发展的配套扶持政策滞后。主要表现在加快企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配套政策还较薄弱。二、发展思路、目标与规划布局(一)总体思路以国家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川省八大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建设特钢城为核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名牌精品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依托在绵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构建“一城三园一带”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两群七链”,以产业链的快速延伸推动产业集群的加速发展;实施开放战略,内聚外融,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对口援建地区)制造业转移,主动融入成渝和成德绵经济区,加快实现双向配套。力争2015年把绵阳建成西部最大的特殊钢、钛材制品生产基地,特色鲜明的西南装备制造基地,西部最大的机电一体化制造基地、电子产品配套基地和西南最大的门窗生产基地。(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至2012年,我市冶金机械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工业增加值72亿元,两项主要指标将在2008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至2015年,冶金机械产业力争突破工业总产值33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9亿元,新增从业人员5万人。其中:冶金产业:至2012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70亿元,增加值51亿元,利税17亿元;至2015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增加值63亿元,利税21亿元。形成百亿元企业1户,10—50亿元企业3户,1—10亿元企业8户,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户。机械产业:至2012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70亿元,增加值21亿元,利税7.7亿元;至2015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增加值36亿元,利税13.2亿元。形成10—50亿元企业6户,1—10亿元企业11户,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户。2、技术进步目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重大装备关键技术为突破,大力推广信息化技术;提高研发费用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至2015年,冶金机械产业设备数控化率达到50%,信息化普及率达到60%,规模以上企业质量体系认证通过率达到60%。力争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争创15个国家、省、市著名品牌和商标。3、年度目标年份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利税(亿元)冶金机械冶金机械冶金机械2010120403612124.42011150504515155.52012170705121177.72013190805724198.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