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接合(conjugation)接合——两个亲本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来转移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方式。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就是接合子(conjugant)1946年用E.coli的两个营养缺陷型所作的实验:研究细菌接合方法的基本原理A接合:供体与受体细胞直接接触,借性菌毛传递DNA,在受体细胞中发生交换、整合,使之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就称接合子。F因子的存在方式根据F因子在E.coli中的有无,及与染色体的关系,可将E.coli分为四种类型:②F+(“雄性”)菌株:细胞内含有(1~4个)游离的F因子,细胞表面存在与F因子数目相当的性菌毛。与F–相接触时,可通过性菌毛将F因子转移到F–细胞中,使之也变成F+菌株。F因子以很高的频率传递,但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一般并不被转移。③Hfr(高频重组,highfrequencyrecombination)菌株:含有与染色体特定位点整合的F因子。因该菌株与F–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菌株高几百倍而得名。Hfr菌株与F–菌株接合时,Hfr染色体双链中的一条单链在F因子处发生断裂,F因子位于线状单链DNA的两端,整段单链线状染色体从5’端开始等速进入F–细胞,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全部转移过程的完成需要约120分钟。由于种种原因DNA转移过程常会发生中断,所以越是前端的基因进入F–细胞的机会越大。F因子位于线状DNA的末端,进入受体细胞的机会最小,故这种接合引起转性的频率最低,但可以出现各种重组子。④F’菌株:细胞中含有游离的、带小段染色体基因的环状F因子,可与F–菌株接合,使其成为F′菌株。F′菌株的形成:由Hfr菌株中的F因子在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所形成,并因此造成细胞染色体发生缺失,F因子也缺失一段DNA.由Hfr异常释放所生成的F’菌株,称为初生F’菌株;由F–接受外来F′因子所产生的F′叫作次生F′细胞;F因子转导F-mediatedtransduction:利用F’菌株与F–接合可将供体染色体DNA传入F–菌株,从而使F–既获得供体菌的若干遗传特性,又可获得F因子。这种接合方式叫做F因子转导,又称性导sexduction.——因为F因子可在细菌的染色体多位点整合,所以F因子转导可实现不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F因子转导(F-duction):接合的一般过程:接合中断试验与染色体图:接合中断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