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竞争与垄断.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2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9章 竞争与垄断.ppt

第9章竞争与垄断.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9章竞争与垄断第1节无处不在的价格战动漫空城计:文化产业领域的政府扶持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石家庄动漫创意产业园这一切源于2006年石家庄第一届动漫节,这个城市日后在动漫产业上的喧嚣,或多或少都跟它有关。为什么不是音乐节、舞蹈节,而是动漫节?这实际上是为了迎合2006年国务院转发的《十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动漫产业的若干意见》的大背景。当时这份意见的出台,被很多动漫圈内人士解读为国家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信号。从2006年到2009年,石家庄动漫节已举办四届,一年比一年规模大。只是很多动漫人士不再关注。2009年这届,有卖玩具的,卖IT产品的,竟然还有卖农药的。”有了园区,就必须有人。石家庄最初招商是想把外地动漫企业引进来,但很少有外地的愿意来。政府怎么办?推广优惠政策:以优惠地价、甚至是零地价批租给投资者,各种费用进行减免,或者返还税收,或者提供信贷担保,或者变相赠送资金。结果:一些根本没有能力的动漫企业开始进入园区。受益的只是那些能够有寻租机会的权力和资本。因为当大量的财政资金要为重点扶持对象发放补贴之时,有些企业考虑的就不是市场的效益,不是产品的研发,而是官员手中挥舞的金棒。政府管理动漫的种种手段导致的结果是,企业不做好动漫,也可以赚到钱。2009年6月,石家庄出台了《石家庄市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若干规定》,其中规定:对原创优秀动漫将按分钟发奖金,在央视及境外电视主流媒体首播的,按二维动画片2000元/分、三维动画片5000元/分标准奖励,最高不超50万元;奖励额度为全国最高。于是,石家庄动漫圈流转着这样一个潜规则:做出的动画片求爷爷告奶奶也得上央视。“哪怕央视不给我播出费,我也要贴片上。”一位动漫企业老板说:“我们做出的动画片不用考虑市场性,目的是拿到地方补贴。如果制作过程中再压缩点成本,大有赚头。”“像石家庄这样一个没有动漫基础的城市,发展不发展动漫产业,都无所谓的。比如我的公司如果死了,也没关系,这涉及不到国计民生。政府出资扶持动漫产业才是对这个行业极大的破坏。一个企业,如果不适合做动漫,那就让它快点死去。死得越早,对这个产业越有帮助。优胜劣汰。”“做企业的就该离政府远一点。如果一个企业连租金都付不起,还办什么企业?”价格战“我们只打质量战,不打价格战!”——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据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介绍,日本早期的家电产业也是厂商云集、竞争激烈的。如今优胜劣汰,只剩下几家,而这几家企业当年的产品,恰恰都是定价偏高的。该节目表示:不打价格战,恐怕是制胜之道。事实果真如此吗?包括海尔在内的任何一家企业,既不会、也不该刻意节制价格战。质量战和价格战完全是同一场战争,而不是两场各自独立的战争。消费者看重的,既不是价格,也不是质量,而是“质量价格比”。厂商既可以争相调整价格,也可以争相调整质量,更常见的是左右开弓,双管齐下。但不管怎样,他们各出奇谋,其目的: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竞争,第三还是竞争!厂商对顾客的争夺永不停息。一旦价格方面的竞争受到制约,那么其他方面的竞争就会加剧:产品的寿命更长,功能更复杂,服务更周到,保修期更长,抽奖礼品更丰厚,等等。不过,这些被迫追加的“质量”,未必都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有一个值得澄清的误解。消费者要购买的,是“符合预期”的产品,而不是“质量最好”产品。索尼的技术还是略胜一筹吧?但人们怎么就要挑便宜国产货呢?这说明,价格也是重要的权衡因素。反过来问,难道索尼的家电产品就没有降价吗?难道索尼、日立、东芝,就不搞价格战吗?一般说来,各个厂商都有自己瞄准的顾客群。既有做鱼翅的,也有做粉丝的。媒体贬损厂商的“价格战”,是没有道理的。日本现存的大型家电企业,当年的产品价格都比较高。但与其说价格高是他们胜出的原因,不如说价格高是他们胜出的结果。更准确地说,它们当年的价格虽高,但质量更高,所以才脱颖而出存活下来。今天,如果质量无法提高,或者消费者不需要那么高的质量,那么就应该不断大搞价格战,才能赢得竞争。这是连海尔在内的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张瑞敏在传媒面前标榜“质量战”,只是一场秀。可以赞赏他的机智,但不应该被迷惑——他管理的海尔公司也搞“价格战”,其对手也搞“质量战”,因为那完全是同一场战争!第2节倾销与反倾销欧美许多国家声称,“为了抵制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价格歧视,以推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订立了密密麻麻的“反倾销”法。现在,他们用这些法律来对付中国企业,言下之意是中国企业破坏了公平竞争。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这些新闻时,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些法律条文影响,听信了那些“反倾销”法的高调,觉得中国企业做错了,在行文中对中国企业颇多责备。中国企业在欧美国家的销售行为,是既做得对,但又可能触犯法律的。随着出口数量的激增,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法的案例越来越多,这恐怕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