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七版).ppt
上传人:Jo****6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针灸学(第七版).ppt

针灸学(第七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概论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论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孙络、浮络等。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命名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概括。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手……经”“足……经”。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1)十二经脉的命名: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阴阳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脏腑的名称。(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阳明经在前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少阳经在中头面躯干太阳经在后太阴经在前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厥阴经在中躯干少阴经在后(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头胸手足十二经脉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二正经为主体,这十二正经组成一个环状体系,经气按照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4)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手太阴肺经(里)<——>手阳明大肠经(表)足阳明胃经(表)<——>足太阴脾经(里)手少阴心经(里)<——>手太阳小肠经(表)足太阳膀胱经(表)<——>足少阴肾经(里)手厥阴心包经(里)<——>手少阳三焦(表)足少阳胆经(表)<——>足厥阴肝经(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是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作用而得名。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十二经脉分布(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1.基本概念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2).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1).远治作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例如: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