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筼筜谷偃竹记》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筼筜谷偃竹记》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筼筜谷偃竹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九,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写的一篇悼念亡友的文章。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樟州樟橦郡永泰县(今四川省盐亭县永泰镇)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及第,曾出任洋州(今陕西省洋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知州,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集贤院校理,是苏轼的表兄,长苏18岁。文同是宋代著名画家、诗人,著有《丹渊集》。他善画山水石竹,尤工墨竹。宋代文人盛行绘竹之风,实始自文同与可。文同亦喜咏竹,其集子中咏竹诗比比皆是。他所创造的“以画入诗”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仅画竹、咏竹,而且以竹为友,“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荫”(苏辙《墨竹赋》),可见与可爱竹之切。筼筜谷,地名,位于洋州西北五里,其地多筼筜竹,故名。文与可曾有诗描写筼筜谷:“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濛濛。寻幽直去景渐野,宛迩不似在尘中。”(《筼筜谷》)文与可与三苏均有交情,其中尤与苏轼关系最为密切,常以诗画互相赠答,并经常探究一些绘画理论问题。元丰二年(1079),与可病逝。半年之后,担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在曝晒书画时重见了与可所绘的筼筜谷偃竹,睹画思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于是写下这篇小记,悼念亡友。文章先由竹子的生态写起,“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竹子生长姿态万千,但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而有的画家只是一节一叶地描摹竹子的形态,因此是画不好竹子的。这里,作者由写竹转到画竹,并提出了“神似”重于“形似”这样一个绘画理论上的重要观点。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画竹呢?“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也就是说,先要认真观察体味,意在笔先。待到构思成熟,也就是“得成竹于胸中”之后,才能迅速捕捉“少纵则逝”的创作灵感,“振笔直遂”,一探而就,达到“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完美境界。这样深湛的艺术理论,并不是作者的创见,而是“与可之教予如此”,到此,才明了作者是在论述亡友的绘画理论。文与可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为“文湖州竹派”创始人。《图画见闻志》称其“善画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檩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复爱于素屏高壁,状枯槎老枿,风旨简重,识者所多。”苏轼本人也是一位诗、词、书、画兼擅的才子。他在绘画上颇得文与可之真传。米芾在《画史》中说:“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而苏轼本人却称自己知其所以然而不能然的原因是:“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并由此推而广之,指出从事任何事情都要善于学习,勤于实践。这就使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社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