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辨论文.docx
上传人:增梅****主啊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研究性学习课程辨论文.docx

研究性学习课程辨论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研究性学习课程辨论文一、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一种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有无区别?“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它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我们认为,要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进而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结构,必须承认“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区别。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或合作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范畴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指不经历研究结论在历史上的发现过程或当前的再发现过程,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并由学生“内化”或接受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即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起了有机的联系),但也可能是机械的(即未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接受性学习”可能是机械的,但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认识到这一点,是20世纪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成就。[1]由此观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本身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关键要看它服务于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究其根源是把学生仅作为“客体”来塑造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观所导致的结果。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这在根本上要求转变教育价值观,把学生真正视为学习的主体,关注知识技能的建构性和情境意义。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二、既然在新课程中各学科领域均强调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为什么还要设置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这里的“学习方式”不是浅层次的、技术学意义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规则等,而是内在于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对待学习行为的独特风格(style),是人的个性在学习行为中的表现。传统课程体系片面强调“接受性学习”的重要性,这在本质上是强调一种“维持性思维方式”、“奴性化的处世态度”和“顺从型人格”,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因此,每一门学科都强调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与此同时,还设置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每一个人完善学习风格、发展健全人格创造充分条件。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有下列区别:第一,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视阈;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面向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有知识。第二,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中进行的,往往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目的,它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性,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立场与世界交互作用从而建构出自己的意义。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做高难度习题≠“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课≠一门学科内容的加深。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也有内在联系:二者都强调“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尽管直接目的有别。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基于特定学科而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三、“研究性学习”课程乃至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张皮”吗?我国正在实验的新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的有机统一。怎样处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有机构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