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yanzi.doc
上传人:依波****bc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yanzi.doc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yanzi.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识记:1.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蔡琰等人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又被称为“汉魏风骨”。其内涵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2.曹丕的文学成就:①《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体现出文人化的特点。②《典论·论文》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初步探讨各种文体的特点]曹丕现存的四十首诗主要分为三类,一类食宴游诗,二类食抒情言志之作,三类食写征人思妇的相似离别及思乡之情。3.“七子之冠冕”:王粲在建安七子中的文学成就最高。刘思勰评其作品为“七子之冠冕”。4.竹林七贤: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包括阮籍、嵇康、阮咸、刘伶、向秀、山涛、王戎。理解: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曹操:文学造诣不浅,风格“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①用乐府记时事。例《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从视觉和听觉勾画出百姓的悲惨生活。②借乐府抒壮怀。例《短歌行》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促;渴慕贤才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壮志;运用比兴手法,情调深沉慷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命有限而壮志无限,故应以不懈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价值。曹植: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作风格兼有父兄之长,“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前期诗歌创作反映战争动乱,抒发政治理想,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如《白马篇》;他的后期诗歌,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其所引起的苦闷悲愤情绪,如《野田黄雀行》对恶势力的憎恨和无能为力的悲愤心情,通篇运用比喻手法。又开启了正始诗风。背诵: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第二章两晋诗坛识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俱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钟嵘《诗品序》)按,此八人包括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潘尼叔侄,以及左思。其中,太康诗风的代表人物是陆机、潘岳,创作成就最高的为左思。理解:左思的文学成就: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写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其诗多引史实,不再是“就史(事)叙史(事)”,而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述怀。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其中有对阀门制度的不满,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感叹寒士生活的困顿。他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洛阳纸贵”。但其代表作是《咏史》诗八首,开创了咏史诗一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式千秋”。第三章陶渊明理解:1.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及成就: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亲农意识与诗人的隐逸情怀相结合;朴素自然,不加雕饰的语言;笔法清新,描写细腻)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陶渊明的思想及典型意义:陶渊明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带来一种慷慨悲凉的美,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诗镜整体美远胜雕琢词句之美。陶诗之美,美在胸竟,美在品格,美在诗话的人生。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前者是他的为人准则,后者则是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的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迂腐,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要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们追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