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doc

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5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年终将至,各部门、各地区在盘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必然要考虑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又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动情况时,离不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简称支出法GDP)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净出口)。其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社会上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拉动率、消费拉动率和净出口拉动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人将其称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重要比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一、反映三大需求比例关系的指标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上述三种投资率的计算方法存在如下差异:(1)从分母来看,涉及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理论上,生产法GDP与支出法GDP应该相等,但实际核算中,二者并不完全一致。(2)从分子来看,方法二的分子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把它与存货变动合在一起,便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方法一的分子。方法三的分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由于这种方法的资料容易获得,因而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采用方法三计算投资率。三种方法的对比请见下表: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单位:%年份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198034.929.020.2198538.530.028.4199035.225.824.4199540.834.734.2200036.436.536.8200138.037.338.2200239.238.941.4200342.342.247.4从上表可以看出,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受存货变动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影响,方法一计算的投资率与方法二计算的投资率越来越接近。投资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通过研究投资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分析经济的状态、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其中,经济状态包括:冷、热、适中等;增长类型包括:投资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外需拉动型等;运行质量包括:投资回报情况等。此外,通过国际比较还可发现我国投资率的特点。请见下表:部分国家的投资率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单位:%1990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美国17.619.520.320.520.718.718.2日本32.828.726.825.926.225.6德国22.421.621.821.621.919.618.0印度25.222.921.423.722.722.322.8巴西20.221.521.120.421.521.220.3埃及28.821.721.120.518.316.916.9世界24.022.922.422.122.521.419.9中国35.238.037.437.136.438.039.4注:本表中的投资率按方法一计算。从上表可以看出,历年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高投资率,就象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可表示为: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从下表中可以明显看出两种计算方法的差距:两种方法计算的消费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单位:%年份用最终消费计算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算198065.447.4198565.748.0199062.044.7199557.535.3200061.138.2200159.838.6200258.240.0200355.539.1消费率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通过观察消费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