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李清照《词论》初探《词论》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在《词论》中,李清照以亲身参与创作的实践经验,梳理总结词的发展流变,并对词坛诸多名家进行批评品鉴。《词论》虽云片段,却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清照的词学思想及审美标准。《词论》(或《论词》),由后人命名初收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晁无咎》条下,所引是否全文,至今尚有疑议。这篇最早的词史专论,篇幅简短,议论精警,兹引文如下:李易安云:"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名姓,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群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邪?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苕溪渔隐曰:"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继胡仔之后,第二位著录《词论》的是南宋魏庆之,见其《诗人玉屑》卷二一《诗余》条,在《晁无咎评》之后,题作《李易安评》,又作《李易安云》,文字除将胡仔所引的"虽极妍丽丰逸"句作"非不妍丽",又将胡仔所引"皆摘其短"句作"皆指挝其短"外,其他悉同胡仔所引,并将"苕溪渔隐曰:易安历评诸公歌词…正为此辈发也"一段全文引录。第三位著录《词论》的是清人徐,其《词苑丛谈》卷一《体制》题作《李易安评词》,文字系据《诗人玉屑》,未引"苕溪渔隐"一段,且文字有一定出入。一、一部宏观研究的微型词史李清照以时间为序,以词由民间进入文人手中为线索,勾勒了词由盛唐五代至北宋的发展脉络,主次清晰,且议论有理。首先,唐代。关于词的起源众说纷纭。任半塘先生多年研究得出:"宋词源于唐曲子。唐曲子自燕乐出,实始于隋。""杂言曲子之兴,当断于隋代,而非中晚唐间事也"(转引自周笃文先生《宋词》后记)。《词论》始以"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概括了盛唐曲子词的早期发展情况,也可看出清照认为曲子词产生于盛唐之前。随之,她欲扬先抑,以较多篇幅、传奇手法,形神兼备地描述了李八郎之逸事,说明当时配合燕乐歌唱的曲子词已由民间进入文人雅士手中,并广泛流传受到上流社会的重视与欢迎。这段逸事读来有趣,并非闲笔。正是适应了社会的广泛需求,经由流行歌手的演唱传播,词--这种新兴的抒情文体渐繁盛发展起来。此后,清照指出填词应要求内容文雅高尚,摒弃流靡之音,但她同时指出曲子词自诞生之日起即普遍实践的小令,诸如《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浣溪沙》等有了更广泛的流布(其中现存唐词中无《莎鸡子》,《词论》保存了曾有这一词牌的文献资料),在当时社会上影响深远。其次,五代。词人又以批评之笔,指出五代十国因战乱频仍而导致"斯文道熄"。论五代词舍花间而取南唐,在肯定南唐君臣"尚文雅"的同时,指出其"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时代特征,再次表明清照论词与时代紧密相关,这与其创作实践及经验是分不开的。第三,宋代。清照这样概括词学发展与社会时代的关系:"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到了北宋,随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