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后的时刻》教案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革命者的敬仰,学习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用悲壮的色调,突出主人公对革命无比坚贞的描写的方法。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对革命者敬仰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从具体事件中体会革命者的精神,学习描写人物心里、表情的句子。教具准备:搜集有关革命者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名言警句。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汇报有关“革命者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的名言警句,请学生谈自己对革命者的敬仰,再板书“最后的时刻”。进入课文的学习。二、初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1.在江姐就义前本文介绍了她那些事情?2.在这“最后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3.描写江姐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画一画,并体会江姐的所表现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并讨论和交流,汇报时结合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师相机训练朗读。启发学生思考:(1)你从江姐身上看到了她的那些品质?(2)在“最后时刻”江姐和狱友的心里又是怎样的?(3)江姐是怎样巧妙处理文件的?(4)在与战友话别时,江姐的那些举动令你感动?4.领悟写法:此故事,先写了什么,接下来又是怎样写的?怎样巧妙表达人物的品质的?读文,带着崇敬的心情及平缓的语气读。5.思考总结:读了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获得的最大启发是什么?三、积累内化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写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四、课堂迁移1.识字写字:注意字“黎”,注意强调书写习惯的培养。2.自选词句。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1)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是要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2)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4.实践活动:让学生复述江姐的故事和自己所了解的《红岩》的其他故事。5.课下阅读《红岩》这本书。五、作业教学反思我结合课文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本篇课文是小说《红岩》的节选,文中的历史背景学生并不熟悉。因此,我搜集了小说中的不少的相关材料。比如,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描写赞美主人公江姐的诗歌、歌曲《红梅赞》、渣滓洞的情况、甚至是江竹筠烈士的托孤遗书等等。借鉴了不少名师的课堂教学的流程,对于课堂的形式也做了美好的设想:先初步感知江姐的品质,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再从课文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品读感悟,进而升华主题。自认为准备充分,拓展丰富,形式也够新颖,颇有些得意。但教研员老师的一席话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教研员老师提醒我:“这节课是要教给学生的,你考虑过学生么?你是准备教《红岩》,还是准备教《最后的时刻》。”的确,我的设计,我的方法都是为了完成我的教学设计的,更多想到的都是我自己。有多少关注到了学生,这是我不曾认真想过的。于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如下调整:一、顺应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读文章,最先引起他注意的就是课文的题目,会对课题有初步的猜想,然后读文,再从文章中去验证。本节课,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课题的含义。首先引导孩子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课文时对题目的初步的理解,再读文章,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找到相关的证据,从而理解题目的含义。二、顺应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们读一篇课文,最吸引他们的,不会是主人公的品质,不会是因为江姐的高大的英雄形象,课文最能吸引孩子的应该是江姐对与死亡并不惧怕,出乎他们的预料。于是,在设计中我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体验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于死亡的感受,接触到的人们的表现。再与江姐的行为进行对比,受到震撼,从而体会到了江姐面对死亡的时候,从容镇定,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总之,这节课从备课到上课,对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都是一次有益的提升,对于自己的教学是很好的促进。但是由于我个人的教学水平的原因,教学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自己对于学生的情感的激发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走入文本,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自己的临场经验不够,缺少处理突发情况的手段。这些还需要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去积累完善。能走上这个讲台,是各位老师对我的厚爱,我也希望我的这节课对各位老师有一定的帮助,哪怕只是一句、一点。即使是一无是处,您在上课时也会想到我这节课,少走一些弯路。恳请给位老师对我的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