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录中医基本操作毫针疗法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三)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四)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二、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一)中风病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临床按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具体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毫针治疗。1、半身不遂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随证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特别提示: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1.5寸。2、口角歪斜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取穴:颊车、地仓。随证配穴:按病情酌情配取牵正、下关、水沟、四白等穴。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特别提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二)头痛临床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两类。针灸治疗主要应用于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需根据病因进行诊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不论感受外邪还是犯于内伤,皆可导致头痛。外感以感受风、寒、热、湿邪为主,内伤与肝、脾、肾三脏的阴阳失衡有关。此外,外伤跌仆,气血瘀滞,经络被阻,也可导致头痛。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以及高血压、眼、耳、鼻等疾病引起的头痛。1、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取穴:太阳头痛(后枕痛):天柱、风池、后溪少阳头痛(侧头痛):率谷、悬颅、外关阳明头痛(前额痛):上星、印堂、合谷厥阴头痛(巅顶痛):百会、前顶、太冲2、按外感、内伤辨证治疗(1)外感头痛治法:取足少阳、手太阴经穴为主。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2)内伤头痛治法:取督脉、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取穴:百会、头维、风池。随证配穴:肝阳头痛加太冲;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瘀血头痛加阿是穴;血虚头痛加血海、足三里;肾虚头痛加肾俞、太溪。特别提示: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三)面瘫病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