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教学准备:1、CAI课件、展板。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颐和园全景图)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三、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如果有,板书问题。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2、自由结组: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3、合作交流: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五、学习第七自然段: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板书:……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板书:详、略。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九、布置作业: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板书设计:29颐和园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略)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读及会写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完位于北京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于北京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习《颐和园》。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认读自由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三、文段分析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