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摘要】我国高职院校因其特殊性而贫困生所占比例较高,建立完善的奖助贷体系对贫困学子求学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当前“奖、贷、助、补、减”资助工作各自存在的不足及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积极探索助学与育人协调发展的创新思路,提出完善高校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困境,创新思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一项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有着其独特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资助工作任务重并存在明显问题。一、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困境“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伴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内容包括“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五个组成部分,简称“奖、贷、助、补、减”,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业、健康成长。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看似配合无间的五位一体混合资助方式也有其各自的问题。1、“奖”:一定程度上并不具备助困的特点。高校制定奖学金,用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是学业和经济的双丰收。从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来看,学习成绩好是一方面,课外实践等也同样重要。对于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来说,内向、户外扩展少,在综合素质方面定稍逊一筹。因高职院校特殊性,设定奖学金的资助数量、大小均有限。设想下:只有一个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的情况下,一个是学习第一、家庭比较困难,另一个是学习第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那是贫困优先还是品学优先,这就又存在一个评议导向的问题。2、“贷”:助学贷款存在信用风险。银行对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是无担保、无质押、无抵押的“三无”贷款,即使学生违约,银行也很难有具体的方法来规避风险。高职院校受到社会一定偏见的影响,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大、收入不高,偿还贷款能力不够有保障,影响到银行对高职院校学子少发或不发,以规避不良贷款的比例。而学生对信用意识的淡薄,信用约束机制的缺失则更加加剧了学生违约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风险。3、“助”:勤工助学岗位少且面窄,对贫困生学业亦有一定影响。勤工助学不失为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好办法,但实际上:第一、岗位少,无法满足贫困生的需求。第二,校外岗位多为家教,未展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色,且大多贫困生出自山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家教这一岗位未必是好选择。第三,勤工助学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学生耗用较多时间去挣钱,勤工助学却事与愿违的变成了“勤工误学”。4、“补”: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农科类专业学费相对较低,吸引了不少贫困学子的报考。在这些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农村学生家庭或者城镇一般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别较小或者近似,贫困程度甄别存在一定难度。由于时空的限制,评定小组有时很难判定学生举证的内容差别所在,就会出现:当个别贫困生由于现实表现、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各种原因落选,情绪波动反应激烈,对认定工作的合理性产生困惑,从而引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5、“减”:数额有限,容易让贫困生产生依赖心理。学费减免不宜作为高职高校的主要资助手段,一方面学费是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而高职院校的专业普遍收费不高,对于经费紧张的高职学校来说,贫困学子本就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持续活动。另一方面,靠减免学费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是根本办法,也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资助工作的思考1、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诚信道德教育,建立信用记录。高职院校贫困生较多,应从入学起就加强诚信教育、贷前做好信息采集和咨询工作、贷中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还贷后加强跟踪管理几方面来实施助学贷款管理。高校开展对贫困生的法律责任教育和诚信教育,让受助学生参加社会感恩回馈实践,使每一名受资助的学生都能在资助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和重要性,受助学生的还贷记录将成为用人单位评价学生诚信品格的参考指标之一,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还贷意识,鼓励学生上进。2、关注资助体系对贫困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受助互动,能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再轰轰烈烈开展扶贫助困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也不排除有些贫困大学生对支持的感知和利用度并不高。因此资助重在社会支持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将社会支持很好的与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结合,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校对受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和指导,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抓住他们心理的可塑性,积极引导和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对待和接收社会支持。3、建立资助绩效评估体系。学生作为受资助的最终受益者,按资助贫困生绩效评估“客观性与相关性结合”的原则,引入“学生评估”指标,由学生对资助效果进行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