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方言在交际中的转换:社会心理学的分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普通话与方言在交际中的转换:社会心理学的分析.doc

普通话与方言在交际中的转换:社会心理学的分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771辅导课研究大纲普通话与方言在交际中的转换: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学生:杨明明辅导老师:李冬内容提要:本论文用霍华德•吉利斯“交际适应理论”中的“趋同”与“趋异”两种语言适应方式来研究中国人对语言、方言或口音的选择是如何影响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性格、行为和态度的判断。我认为选择普通话进行交流是一种“趋异”交际策略,而选择共同方言进行交流则使用了“趋同”交际策略。我设计一个面试场合,通过模拟面试来分析面试者使用的语言如何影响求职者对他/她的感觉和印象。该研究旨在进一步解释交际过程当中说话双方对彼此的印象与态度可能与选择何种语言进行交流有直接关系。关键词:交际适应理论、普通话、方言、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引言本研究使用交际适应理论中的“趋同”与“趋异”两种语言适应方式来研究中国人交流时普通话与方言转换的动机与他们如何通过语码转换确定双方的亲近与疏远程度。中国拥有56个少数民族和100多种方言。这种特色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人们使用什么方式进行有效交流?建国后中国政府综合了一些方言的词汇,发音与语调确定并开始推广一种交际语,也就是普通话。因此,说不同方言的中国人也开始在母语与普通话之间根据需要与具体情况进行语码转换以便有效进行交流。本研究认为,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对语言的使用或者运用),更是一种心理行为,因为它会影响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说话人决定选择某种交际语进行交流。具体说,中国人选择使用普通话或方言是在某种心理影响下发生的,这就是社会心理语言学“交际适应理论”中的“趋同”与“趋异”。交际适应理论认为语言与行为之间根据交际动机,交谈需要,关系需要等因素来不断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话人的行为(友好、高傲、保守等)会因为他们使用普通话或方言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说话人的行为会因为适应普通话或方言的需要而发生变化。交际适应理论:综述与在中国的应用语言交际适应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霍华德·吉利斯(HowardGiles)于1973年在他的“方言流动性”模型中提出来的。该理论早期强调“社会认知过程如何调整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与说话风格,从而抵御无处不在的决定社会语言学行为的规范”(Giles6)。他的理论框架来源于一些学者的愿望,即“证明社会心理学概念的价值与潜能以及了解社交场所中交际语的多样性”(Giles6)。因此,交际适应理论主要通过言语“趋同”与“趋异“两种策略来解释使用何种语言的动机。目前交际适应理论主要用于语言,交际和社会心理学的共同研究。多年来,其理论的核心概念用于研究被用在法律策略,医疗保健(caresettings),广播主持人和观众的关系,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多元文化的情景,以及在处于双语社区中的机构里进行语言转换。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家开始使用交际适应理论来研究中国人对普通话与方言在交际中进行转换的态度。语言适应理论包括两种语言适应方式:趋同(Convergence)和趋异(Divergence)。趋同是说话人在交际中适应彼此交际行为的一种方式。趋同的主要表现方式为语速、语言的选择(方言和口音)、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眼神的交流、如凝视等而达到适应彼此的交际行为。Giles,Taylor,andBourhis(1973)同时发现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一方努力以趋同方法谈话使对方给予相同的趋同方式。还有说话人有可能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和赞成而常用趋同的交流方式与别人交谈。与“趋同”不同的是“趋异”。使用在“趋异”方式讲话的人使用自己所属群体的语言以拉大说话距离来强调双方的社会距离。语言趋异形式还会表达人对自己的语言群体的忠诚和骄傲。因为通过语言风格可以显示社会群体的成员,所以在众多的群体成员中,语言趋异是一种很重要的策略使自己与众不同。除了“趋同”和“趋异”两种适应方式之外,语言交际适应理论还有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历史环境(sociohistoricalcontext)、现场情形(immediatesituation)、和评价与将来意图(evaluationandfutureintentions)。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如果两个群体(包括国家或宗教)因为社会,政治或历史原因有过某种愉快或冲突,那么它们之间的交流和交际关系便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现场情形包括五个方面:“社会心理状态”(如当时交际者人际交际或群体交际的倾向);“交际目的与注重对方”(如交际动机、交谈需要、关系需要);“社会语言策略”(如近似语策略,语篇控制策略);“行为与技巧”(如语言、口音、话题);和“标记与归因”(Giles,18)。评价与将来意图是关于说话双方如何看待对方的行为以及他给语言选择带来的影响。例如,积极评价的交谈最有可能使说话双方继续进行交流。这三个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