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ppt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8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历代大哲学家的见解一、古代哲学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470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年):世界的本原是“数”,从数中产生出点,点产生出线、线产生出面,面产生出立体,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事物,产生出水、火、土、气四种元素,四种元素产生万物。柏拉图:理念论感觉到的事物是理念的影子。哲学是研究理念这样的真理的科学。认识是人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事物的原因。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之存在的学问;物理学是第二哲学;第三哲学是数学。(二)中国古代哲学西周和春秋时期《易经》:起源于殷周之际(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认为世界由八种性质的东西构成,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称为八卦。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以象万物,故“易与天地准”。《尚书•洪范》:(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记载箕子答武王问天道的言论。洪范即天地间最大的法则。提出“五行”的法则,认为水、火、木、金、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基本物质形态。把“金”作为基本物质,在古代只有中国才这样认为。史伯(西周末期人、周幽王的太史。):史伯认为土、金、木、水、火五种物质相杂而构成百物,史伯的“五行”说与古希腊的“元素论”已十分相近。提出“和”与“同”的区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伯阳父(西周末期人、周幽王的太史。):提出地震原因在于阴阳失调。“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国语•周语)这是我国今日见之于文献的最早的关于阴阳学说的记载。此乃关于阴阳学说的运用,至于阴阳学说和阴阳概念的形成,当更早于伯阳父。注:史伯和伯阳父很可能是同一个人,如是,则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唯物论的哲学家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年):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第25章)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建立“仁”学体系,核心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基本原则是“立人”“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为“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罕言天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管子•水地》(任继愈说为公元前476年,张岱年说为公元前376年):水是万物的根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孟子(公元前372年—约前289年):天人合一观:“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万章上》)“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下》)“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告子下》“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是故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史记•老子申韩列传》)。“天人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骈姆篇》)“天在内;人在外。”(《秋水篇》)“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末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篇》)荀子(约公元前298年—前238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生”。(《礼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列星随旋,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天论》)“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也。”(《天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zhan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王制》)张载(公元1020—1077年,陕西眉县横渠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篇》)程颢、程颐(公元1032—1085年,公元1033—1107年,河南人,亲兄弟):“天下物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