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5高一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小云****66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六国论》5高一语文教案.docx

《六国论》5高一语文教案.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国论》5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5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背诵课文。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二、作者简介(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阅读课文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四、疏通字词学生自译。补充(板书)。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通假字:厌、当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完成练习二——四二、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2、思考练习一。3、提名思考回答: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三、小结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四、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比较阅读《过秦论》学习苏辙《六国论》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二、比较《过秦论》1、都是史论文。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四、布置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阿房宫赋》:戒奢以俭。《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