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docx
上传人:朋兴****en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6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六国论教案.docx

六国论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国论教案六国论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国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六国论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2、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二、学习重点1、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三、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流程课前预习:教师在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预习作业主要在夜自习上完成,同学在预习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举手提问,让学生自己完成文言文的疏通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讲课时教师除了补充些文言知识外,其他如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均由提问学生(学生的覆盖面要大)、检查预习效果的形式来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二、解题、作者简介(3分钟)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史论文)3、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可谓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联系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请四个男生读课文,并请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读音(5分钟)易读错的字:(1)弊在赂(lù)秦(2)六国互丧(sàng)(3)率(shuài)赂秦耶(yé)(4)小则获邑(yì)(5)思厥(jué)先祖父(6)暴(pù)霜露(7)暴秦之欲无厌(yàn)(8)草芥(jiè)(9)与(yǔ)嬴(yíng)而不助五国(10)洎(jì)牧以谗诛(zhū)(11)革灭殆(dài)尽(12)胜负之数(shù)(13)当(tǎng)与秦相较(14)或未易量(liáng)(15)下咽(yàn)(16)悲夫(fú)(17)为(wéi)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