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六国论_765.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三语文教案六国论_765.doc

高三语文教案六国论_765.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国论[教学目的]&nbsp了解作者以史论政,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反对屈辱求和的、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思想;学习本文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背诵全文;掌握多义词“非”、“或”、“得”、“相”、“势”。[教学方法]&nbsp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教学课时]&nbsp两课时。&nbsp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讲析课文第一、二部分。教学过程&nbsp1、解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nbsp,即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为了突出六国,宾语前置。&nbsp关于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赏识。苏洵十分关心政治,他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有感而发。&nbsp写作背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后称为辽)大举入侵,宋真宗认为“兵不利、战不善”,不敢抵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答应送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在契丹的要挟下,结果修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所以苏洵写了《》,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nbsp2、讲读一、二段。&nbsp文言实词:破、起、使、与、败(课后题)&nbsp力、思、弱、终、远、速、爱(课内讲)&nbsp(一)1、学生讲讲词句(第一段),教者纠正。&nbsp2、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它的根据是什么?&nbsp(见板书)&nbsp3、由于事实上六国并非全都赂秦,所以,作者主动设问并加以回答来堵塞漏洞,显示了论证的严密性。&nbsp4、齐读第一段,根据板书初背。&nbsp(二)1、教者讲解词句,板书多义词“思”的例句。&nbsp2、提问:本段可分几个大层次?(见板书)&nbsp3、问:这一节论述了什么问题?它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nbsp这一节剖析了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的情况,从正面论证了赂秦必亡的道理。在这一节里,作者运用史实,对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了充分的论述。是从赂者这方面论证了六国的破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总论点。&nbsp4、分层朗读、齐读、背诵。板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nbsp多义词:&nbsp大欲大患&nbsp1、思厥先祖父(思考,想)&nbsp赂秦力亏&nbsp固不在战&nbsp强弱胜负&nbsp2、蜀人追思亮(怀念)&nbsp破灭之道&nbsp奉之弥繁&nbsp不战已判&nbsp3、弦弦掩抑声声思(思绪。sì)&nbsp侵之愈急&nbsp4、今我来,雨雪霏霏(语气词)&nbsp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析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教学过程&nbsp一、讲读第三段。&nbsp1、多义词:远、速、终、力、爱。&nbsp2、这一段写不赂秦的国家有几种情况?作者分几层论述的?&nbsp(见下板书)&nbsp3、这一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nbsp紧扣第一段中“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nbsp来论证的,这们就使“弊在赂秦”的论据充足有力,因而,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具有无可驳驳的逻辑力量。&nbsp4、分层朗读,背诵。&nbsp二、讲读第四段。&nbsp1、这一节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nbsp此节为结论部分之一,第一句紧扣上文,用假设句正面提出自己的奖励谋臣,礼遇奇士,合力抗秦的设想,认为如果当时能够这样做,恐怕秦国就会“食之不得下咽”了。接着用转折句揭开“赂秦”的病根--“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这是点睛之笔,千锤打锣,全在这一锤定音!它照应开头的“弊在赂秦”,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句话,是直接对北当权者的进言。&nbsp2、齐读,背诵。&nbsp三、讲读第五段。&nbsp1、这一节也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它起了什么作用?&nbsp篇末点题,说明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苏洵写《》目的在“论”不在“史”,他是借史论政,用的方法讽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屈辱求和政策,希望以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为鉴戒,正如清代朱川评论此文时说的:“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nbsp2、读、背第五段。总结本文结构&nbsp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