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早》教学实录《早》教学实录(精选16篇)《早》教学实录篇1观“屋”、悟“早”、赏“园”教学过程: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早》这篇课文(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的“早”?2、师:谁能综合起来说一说?(板书:鲁迅梅花)3、师:看着板书“早”“梅花”“鲁迅”你脑中会闪过什么问题?爱因期坦说过,在学习上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看谁能发现最有价值的问题?4、师:好,你在读文的时候,特别注意第5小节,看能不能自己解决。5、师:课文的第7小节或许能解答你所思考的问题。6、师:你提出的问题质量高!不过问题的答案老师先不忙告诉你们,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会自己找到问题答案的。我们先来走进三味书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早”的。一、观“屋”1、让我们随着纯净幽雅的梅香走入三味书屋,请你快速读一读课文第三节,看课文用什么顺序描写的?2、师:请你再默读,用“—”画出方位顺序的词,用……画出描写里面陈设的词。交流3、师:板书(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让我们找一找鲁迅的书桌4、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5、师:出示三昧书屋的挂图: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思考能不能按课文介绍来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生:看图解说三味书屋的陈设。3、指名上台说。教师小结:看,作者按照从西—南—东—正中—四周的方位顺序,向我们清清楚楚地介绍了三味书屋。反馈:位置画对的举手。完成《补充习题》四(画平面图)6、师:指导朗读理解重点句子(课件出示):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朗读时要注意“、”号的停顿时间和特点)7、师:谁能告诉我们鲁迅先生小时侯在这里读书,学习些什么呢?8、师:身处三味书屋,你会想些什么呢?作者又有些什么收获呢?。9、(音乐)三味书屋,一个蕴育了伟大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的地方;一个古朴、雅致、有着深厚文化气息的地方。引读:我们的思绪随着作者一起翻飞,我们仿佛看到了鲁迅正在-----仿佛听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喊声---过渡:来参观三味书屋的人,必定会发现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想了解这“早”字的来历。二、悟“早”1、请同学们默读6、7自然段,看看这个“早”字不同寻常的的来历。请同学们自由读6—8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在书上空白处做上批注,为什么这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2、师:(巡视指导)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边画边写。可以写你从这个词中看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总之,你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3、师: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在书上写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请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相互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4、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投入!谁来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5、师:说得多么到位呀!说明你真正用心读书了!还有谁也像他一样,也画这段话,来谈谈你的看法。6、师:通过品词也能领悟人物的品格。文中说“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其实他迟到是有原因的,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7、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迟到是——8、师:他完全可以对先生说——(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我完全没想到,只能“脚踏西瓜皮”了)9、师:那他为什么不说呢?10、师:你的阅读面很广。那鲁迅不解释仅仅是因为自尊心强吗?同学们看,鲁迅迟到后寿镜吾老先生是怎么说的?11、师: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的品行以及对学生的宽宥,使少年的鲁迅崇敬之至,他并没有让鲁迅站在门外,没有厉声责备,只是严厉地说——生(齐):以后要早到!12、师:“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此时,他会想什么呢?13、师:纵然有千条万条的理由,但鲁迅毕竟还是迟到了。他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提醒自己要“早”到,从中,你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教室里很安静,但我不以为是沉闷,反倒觉得“静”得有价值,我一点儿也不急躁。不一会儿,就有小手举起来了。)生:我看出他严以律己。《早》教学实录篇2【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生质疑;第二课时:解决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课文为什么要写蜡梅花?】第三课时课堂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早》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我们还有三个个问题没解决(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质疑时提出的),分别是——生:1、鲁迅为什么不解释迟到的原因?2、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下“早”字?3、文章为什么要以“早”为题?(板书这三问)(学生表现得很兴奋,大概是因为问题是他们提出来的吧。)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先请同学们默读第7小节,看看鲁迅被寿镜吾老先生批评之后是怎么做的,用笔轻轻画下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静静地默读、思考。)师:谁来读一读?生:鲁迅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