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鲁迅《野草》的追问.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回应鲁迅《野草》的追问.doc

回应鲁迅《野草》的追问.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回应《野草》的追问1924年到1926年,鲁迅先生在被其称作“实在黑暗得可以”的社会背景下用尖锐的笔触写下了23首直触心弦的散文诗,并将其收录在散文集《野草》中。它是鲁迅哲学思想的集成,是鲁迅对人生的感触,是鲁迅对现世迂腐和黑暗的揭露和批判。然而,《野草》更多是鲁迅对于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悲惨的具有“韧”性的反抗。《野草》包含着的鲁迅一生的哲学思想是值得人深思的。我们发现鲁迅在《野草》中发出了他对于其自身或者对于人们的追问。在这些众多的追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人生存在的真实意义的追问”。孙玉石在其著作《现实的和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中指出:“鲁迅自己内心存在的两极对立的主要矛盾,希望与绝望的矛盾,和他一绝大的悲壮性格反抗绝望的心理与生命哲学。”这里,“希望与绝望的矛盾”正是鲁迅思考“人生存在的真实意义”的主要出发点。那么,接下来我将用对“希望与绝望的矛盾”的阐释与思考来回应《野草》中“对人生存在的真实意义的追问”。一、人生的存在即是悲剧的存在。鲁迅在《野草》中对于人生的哲学观是悲观的,他在《立论》中挑明“人固有一死”,也在《过客》中表明人生的尽头其实就是一座坟。他将人生最后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的悲剧赤裸裸地、毫不留情面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由生到死是人生的过程,而一生的苦难与欢乐以及死后的世界都将是“虚无”。“人固有一死”无疑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绝望与黑暗,试想一个整天想着自己将死的人怎么会有朝气与精神呢?然而,人生的悲剧并不仅仅局限在最终死亡的结局,也无时不刻地存在于人生的过程中。在《颓败线的颤动》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位母亲在人生中遭遇的悲剧:她出卖了肉体和贞洁的名声辛辛苦苦将她的女儿养大,但她的女儿长大时却来怪罪她的不洁和养育。令人欣慰的是,在诗的最后,母亲意识到了她人生中的悲剧并发起了反抗。然而,悲剧并不仅局限于此,更悲剧的是世间的一些人存活在人生的悲剧中却浑然不知,甚至完全地奴性地服从,例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的奴才,奴才对于生活中的不幸只会诉苦,当傻子帮助他脱离不幸时,奴才反而吓哭了并义无反顾地去维护带给他不幸的根源。这简直就是一种无法让人怜悯的可悲行为。鲁迅笔下一幕幕的人生悲剧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不断地在人间上演,何况芸芸众生的悲剧又怎么能写得尽举得完呢?于是乎,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每个人的人生的悲剧性是永恒的、不可磨灭的。二、“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对于“死亡”的绝望和虚无,鲁迅在《题辞》中说道:“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过去生命的死亡和腐朽,在鲁迅看来是对于过去生命存在和充实的证明而非单纯表意上的绝望与空虚。他同意裴多菲的观点“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也就是说,绝望与希望是一样,都是虚妄的。他曾经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提到:“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看,希望与绝望同具有虚无性,但这虚无性是具有现实存在感的。所以,生命的死亡带来的绝望是“实有”的绝望,是能证实过去曾经存在过的绝望。“希望”对于人们来说就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然而鲁迅认为那些沉溺于追求幻想中的美好理想世界中的人们的命运就像《秋叶》中的小青虫一样看到猩红的栀子便一股脑儿飞扑上去,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在火中湮灭。所以,在鲁迅心中,绝望远远大过于希望,但在现实中希望又不能不存在。他对希望的怀疑和质问,只能让他将希望暂时寄托于青年,让世间的青年不再沉沦。对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我认为,绝望与希望是相伴相依的,就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福祸的关系。在绝望中滋生希望,又在希望中用绝望反抗黑暗。我们能设想下,没有希望的社会应是暗无天日的,而没有绝望的社会将是无法前进的。所以,希望与绝望,虽是两极,但它们在这人世间却是相伴相依的,虽是“虚妄”,但却“实有”。三、人生存在的真实意义是什么?人生的存在是带着悲剧色彩并伴随着绝望与希望的存在。觉醒的人们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存活在这人世间的短短几十年中应创造出能证实自己曾经存活过的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人生存在的意义是不断地带着希望对人生的悲剧进行绝望的反抗从而创造出人生的意义。人世间的悲剧是源源不断地产生的,无法将其断绝,就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对其进行无限地反抗。正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若我们对生命中的悲剧不进行反抗,我们只能在悲剧中灭亡,而我们的一生将没有任何的意义。希望是人们创造更美好的人生的精神向往,绝望是人们创造人生意义的动力。只有伴随着希望与绝望人们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意义。因此,人生的悲剧性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堕落和放弃,“希望与绝望的矛盾”正是鼓舞人们在悲剧中不断反抗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