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新人教级下册语文课件.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2.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新人教级下册语文课件.ppt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新人教级下册语文课件.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3谈读书培根学习目标知识冲浪——预习与交流知识冲浪——预习与交流词海拾贝。诘难:诘问,为难。滞碍:不通畅。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吹毛求疵:刻意挑毛病,寻找差错。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语言品析体验反思《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拓展延伸2.名人论读书不求甚解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2.文体链接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一)整体感知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二)深层探究2.语言品析比较阅读,拓展提升相同点不同点学以致用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