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文学欣赏的弊端(3).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幼儿园文学欣赏的弊端(3).doc

幼儿园文学欣赏的弊端(3).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幼儿园文学欣赏的弊端(3)没有帮助幼儿确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鉴赏主体对待审美客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确立使主体在处理与客体的关系时,要求把作品看作是反映世界的一种形式,静观作品时暂时中止对作品“有用性”的审查,进入艺术形象的世界。同时主体还要投入自己的情感,移情于直观的艺术形象世界,从中品味感情的深浅变化,从而体会人生的丰富和多变。在现行的幼儿文学教育中,文学教育更多强调的是非审美价值的利用,将幼儿文学阔大的审美空间变成识字的前沿阵地和道德教育的生动示范。普遍存在一种错误倾向:缺少引导儿童对美的运动模式――生命运动特征的感知,较多地注意作品内容的感知,出现了重内容、轻美感的错误倾向。这种教学状况的广泛,一方面固然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另一方面,与广大幼教工作者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审美态度,鉴赏活动才能真正进行。那些把作品中所写的人、事看作是生活中的人、事,把作品的效果看作能立竿见影的教训的,就是缺乏审美态度的缘故。就像一个木匠看见一棵树,一眼就能判断它有多少木材,可以做什么样的家具,这不是审美的目光,只有看到这棵树的挺拔、苍劲,感受到它的独立、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人才是对树的审美的知觉,才算真正获得美感。正如叶圣陶有一段谈语感的话所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此话告诉我们,正确的审美态度可以使人看到、听到很美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可是现在的学前教育更多地引导幼儿朝着“木匠”的眼光发展,希望孩子读完某一作品后马上就知道一个做人的道理,比方团结友爱、爱惜粮食、尊敬师长,等等。审美知觉和审美体验的激发是不够的。“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们的情感性的把握。”比如对于自然界的花开花落,鸟鸣蝉叫,审美理解不同于实用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在审美情感参与下的审美意象的生成,而不以科学或者实用来分类。审美过程中,当达到对客体情感表现性的理解时,会给主体带来一种感悟,一种对体验的自觉反省,一种精神上的满足。美感体验对于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精神提升作用。可以使儿童获得对生命运动模式的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愉悦感。“审美愉悦,指文艺鉴赏及其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效应。它是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感受,是人的精神力量处于情感高涨状态下所表现出的满足感和快乐感。”愉悦感是主体最早接触客体时引起审美注意的诱因,只有美的东西才会使人产生占有和求知以外的愉悦感;接着是感知到了审美客体外观的力的表现型,主体会被客体的音响、色彩、韵律、节奏、秩序感所吸引,会透过这些形式感受生命的运动。有人可能觉得这么深奥的东西幼儿如何掌握?其实这样的知觉现象(类比、拟人、移情等倾向)在儿童和原始人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正如阿恩海姆所说:成人总是“从科学的角度和经济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和看待一切,所以我们总是要以实物的大小、重量和其他尺度去解释它们,而不是以它们外表中所具有的能动力来解释它们。这些习惯上的有用和无用、敌意和友好的标准,只能阻碍我们对事物的表现性的感知,甚至使我们在这方面不如一个儿童和原始人。”阿恩海姆的话对于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师来说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儿童们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先天性、神秘性,很多儿童艺术作品透露出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境让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叹为观止,道理即在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将儿童天性中的审美感知力尽量保存下来,而不是用科学的分析来遮蔽和暗淡儿童对艺术美的天然倾向。当然,幼儿文学在美学形态上丰富多彩,幼儿欣赏时会更注意体会文学如何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精神层面的享受需要成人予以引导,因此不仅作为教育者的成人自己需要确定正确的审美态度,还要培养幼儿鉴赏文学作品时的正确审美态度。从儿童未来发展的需要看,大多数儿童将来不会成为作家和诗人,但他们的生活总会与文学相关联,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文学,这是必然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自来就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本身就很模糊,这样,儿童在未来生活中,接触和谈论文学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文学教育所指向的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越来越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应是综合的,对包括技法在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比起文学创作能力来,理解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更重要,至少,在儿童应该具有的艺术素质结构中它不应该是被忽视的一块。当然,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又是不可分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