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发展性评价doc.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发展性评价doc.doc

小学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发展性评价doc.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发展性评价永修县艾城中心小学吴玲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指出: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评价,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评价时要注意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如何让发展性评价走进《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努力加以解决,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评价内容全面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及方法上有差距,但是学习态度很好,教师对他们加以肯定就让这部分学生保持了学习热情;如在课堂中我设了“最佳助手”奖,“最具勇气”奖等。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未得到一定的成果,但如果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及探究过程加以表扬,既增强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探索的信心,又是一次好的学习方法指导。例如在《今天你安全吗》一课的教学中,我布置同学们回去调查意外伤亡事件并按要求填表,虽然有的同学没系统的填好表格,但在汇报时他们也能说出不少的事例。问其方法,有的是问家长,有的是看有关书,有的是网上查找,有的是自己亲眼所见等,这些方法都是非常好的值得大家学习的,而且有的表达得很流利讲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对此教师一一肯定,让他们都偿到了学习的甜头。都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表现。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更何况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儿童呢?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评价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多层次地评价儿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每位儿童获得持续性发展。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学生完善自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员,改变了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因此,教学中可以加强自评、互评、小组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教师评价到儿童自我评价是一个质的飞跃,培养了儿童的自评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儿童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我。如教学《花钱的学问》单元中安排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讨论会,每个同学都介绍了自己的花钱小窍门,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讨论、评价,然后再全班交流、讨论、评价,进而使学生引起共识。这样,就使得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了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并促使个体自觉地内省与反思,认真总结自己前期行为,思考今后行为发展,同时逐步培养了个体良好的反思与总结的习惯,使得个体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当今有许多学生在校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可是一听家长谈起却让你难以相信,例如我班的龚仔娟同学在校是一名文静,做事认真的学生,深受老师们的喜欢,可在家她听不进父母的任何话,有时甚至和他们顶撞,用脏话骂他们。所以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更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我。三、评价重活动过程以达到内化道德品质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评价;重视学生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思考、创意等,从而达到深化认识,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的目的。教学四年级《伸出爱的手》一课时,有一个角色体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我主要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能够参与活动并有所体验;2、能够体验到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为达到目的较之常人的额外付出;3、能够从感受残疾人的生活萌发对于残疾人的关爱和尊重;4、能够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5、学生的体验是否真实;6、学生的体验是否深刻。《走近残疾人》角色体验如下:1、“盲人体验”--在书包上找到橡皮,体验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