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pptx
上传人:sy****29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4.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pptx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注意到,今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多已经退休,大批“00后”进入高校校园。1亿多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行动正在继续,1300万人在城镇找到了工作,解决棚户区问题的住房开工了580万套,新市民有了温暖的家。很多港澳台居民拿到了居住证,香港进入了全国高铁网。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全军英模挂像里多了林俊德和张超两位同志。我们要记住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同志,为保护试验平台挺身而出、壮烈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以及其他为国为民捐躯的英雄们。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高技术已成为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经济、政治、军事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都把高技术发展当作经济上的生产力、军事上的威慑力和战斗力、政治上的影响力以及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但要敢于创新,更要与时俱进,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还要总结自己的问题1.源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2.政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条件(2)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3)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增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3.经济:(1)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2)交通发达、环境优越资源丰富4.文化:(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础(2)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3)人民的智慧,科学家的探索(4)古代科技实用性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易于传播(5)古代科技文化的继承性,中国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的古代文明,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6)儒家思想重视民生,强调仁爱理学的格物致知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5.中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发展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明清科技成就表(部分)示例一:看法: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多为总结性成果,没有出现新的突破说明:明清以前,我国古代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在众多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缓慢,一个突出特点是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传统科技没有出现新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思想文化上,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和推广,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故明清时期科技成就多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没有重大的创新示例二:看法: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开始西学东渐历程,但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说明:明清时期一些科技成就开始吸取西方科技的先进成果,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列强对外殖民扩张,传教士东来,为了传教的需要,与中国士大夫交往,并把西方近代科技带入中国,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使中西文化得到交流,为中国传统科技融入了新鲜血液。其传播范围仅限于少数士大夫阶层,西学中主要受到关注的仍然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中国学术界本身的冲击不大,影响十分有限。示例三:看法:明清科技成就多为总结性成果,承古萌新说明:明清中央集权,政局稳定,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农耕顶峰这反映在科技上,许多科学家系统总结历代科技成果,形成许多总结性著作,体现承古,推动中国古代科技达到顶峰,这一时期,伴随西方殖民势力东来,西学东渐开始,许多有识之士主动关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引进部分西方先进科技,体现萌新,但未推动古代科技完成近代科技转型的任务。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