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体发展刍议.docx
上传人:丹烟****魔王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近代诗体发展刍议.docx

近代诗体发展刍议.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近代诗体发展刍议近代诗体发展刍议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诗是指唐以前无固定格律的古代自由诗;近体诗则指其后所形成的有固定格律的诗,包括律诗、绝句和乐府。近体诗的特点是:字数相等,句式粘对,平仄起伏,对仗叶韵,朗朗上口,易咏易记。它是人民群众十分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样式。近体诗的这些突出特点,既使古体诗难以比肩,也使现代自由诗为之逊色。尽管现代自由诗易于表达感情和挖掘思想,但由于它极不稳定的松散句式不易充分调动读者的记忆功能,总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文字印象。可大多数的中国人,谁都能背出不少脍炙人口的近体诗,谁都能记住一些近体诗的名言警句并频繁地加以引用。由此可知,近体诗的茁壮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它一枝独秀的格律形式上(自然不排除其内容因素)。因此,近体诗的创新,就应该在尊重格律形式的前提下,从其他相关方面寻求突破点。近年来,近体诗的创作队伍迅速壮大,诗词杂志和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然而,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基本是中老年人,过分严谨的品质大大制约了他们的革新冲动,近体诗的创作始终未能突破因循守旧的框框;加之诗词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没有跟上来,圈外人缺乏兴趣,年轻人望而却步,圈内人自作自赏。近体诗的现状喜忧参半,探索势在必行,发展举步维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反思。近体诗究竟如何创新发展呢?笔者以为有三点:一是尊重诗律;二是大倡新韵;三是紧扣时代脉搏。尊重诗律。诗律是近体诗臻于完美的独特形式,是其傲然耸立的筋骨和基石。倘若贴着近体诗的标签,却不讲粘对,不讲平仄,不讲用韵,则如沐猴而冠,不伦不类矣。诗律是经过古人千锤百炼提取的艺术精华,其字句粘对显得错落有致,其平仄相间形成音韵回环,其对仗形成整齐仪态,其叶韵使人易咏易记。继承和发展近体诗,就不能不特别珍惜这些精华。轻视或放弃诗律,就会动摇业已形成的近体诗辉煌大厦的基石。大倡新韵。大倡就是大力提倡、大力倡导、大声疾呼使用新韵,让新韵堂堂正正地坐第一把交椅,领衔挂帅唱主角;让旧韵统统让贤,当陪衬,做丫环。这并非予瞧不起旧韵,而在于旧韵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的王位应该被取而代之了。理由很简单:第一,韵从来是随着时代而不断演变的。隋有《切韵》;唐有《唐韵》;宋有《广韵》、《平水韵》;元有《中原音韵》;明有《洪武正韵》;清有《佩文韵府》、《词林正韵》。今天通行现代汉语韵即新韵,我们没有理由跟与时俱进的新韵唱反调。第二,普通话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流传,成为国人为之骄傲的语言宠儿,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已经十分娴熟它的音韵声调。这样的语言环境,已经为阅读和创作新韵近体诗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如果我们一味地押什么旧韵,广大读者照样会拿普通话去读,势必产生佶屈聱牙之感,产生烦闷和抵触情绪,诗作就收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遗憾的是,目前的诗词刊物、诗词网站在用韵要求上,都如出一辙地强调“诗以《平水韵》为准,词以《词林正韵》为准;如用新韵,必须注明。”如此恭恭敬敬地让寥为人知的旧韵坐大堂,让新韵敲边鼓,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事实上,旧韵的缺点显而易见。有一首诗,韵脚是“开、堆、裁、杯、来”五字(属“十灰”)。有位同事拿来问我:“这算什么诗,连韵都不押!”我告诉他人家用的平水韵,他说:“读起来磕牙拌嘴的,算什么水平?”由此可见,今人读旧韵诗作,感受何其苦涩!我们如果重温一下《平水韵》,可知“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中的字,在现代汉语里,实际是不同韵部的字。况且,入声韵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其中不少字衍变为平声韵。虽然一些地方方言中还保留有入声韵,但和普通话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近体诗首先应实现韵的变革,彻底把用韵的主次颠倒过来,名正言顺地叫响使用新韵,声明凡使用旧韵必须标明。这样,既适应当代亿万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既成语音,又照顾了少数老诗人的用韵习惯。这必然增强近体诗的诱惑力,促使更多的诗词爱好者加入到近体诗的创作队伍中来,把近体诗的创作推向新高潮。紧扣时代脉搏。常言“诗言志”,诗歌只有唱响主旋律,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真正功能。作为个人行为,单纯地吟风弄月,咏花歌草,无可非议;但诗人毕竟是社会链条的组成部分,兼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写什么,为何写,怎样写,却是不得不认真解决的大问题。衡量和检验诗歌作品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它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程度。近体诗的创新,也要着力在这方面下功夫,寻求新的亮点和突破点。我们知道,杜甫的诗名是在他过世以后显彰出来的。他写出了《北征》《三吏》《三别》等紧扣时代脉搏的诗作,在流传中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终于被尊为“诗圣”。我们应该从他的近体诗中汲取营养。又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人谓“写愁高手”。一些人盲目地跟着学,也愁云愁风愁雨地写个没完没了。殊不知,李清照的“赋愁诗”,是她面对南宋偏安、家破人亡、流寓金华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