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气温(qìwēn)与生活一、温度(wēndù)的变化规律(一)、温度分布的主要决定因素地球(dìqiú)上的温度取决于该地区的太阳辐射和地貌。赤道辐射强度最大,温度最高。高纬度地区(dìqū),温度低。两极地区(dìqū)的太阳辐射仅为赤道的40%,温度最低。如从赤道到北极可划分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但由于风的作用,热散失快,所以温度较低。我国东西走向的山系(天山、秦岭、阴山、南岭等)对季风(jìfēng)有特殊的作用,它们在冬季可消弱冷空气的南侵,夏季又阻碍暖湿气流的北上。陆地吸热和散热均较快,温度变化大(年、昼夜(zhòuyè))海洋吸热和散热均较慢,温度变化小(年、昼夜(zhòuyè))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属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温暖湿润热带海洋性气团,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运行;冬季盛行极地大陆性气团,寒冷而干燥,从西或北向东或南推进。因此,我国东南部多属于海洋性气候,从东南向西北大陆性气候逐渐增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夏季酷热,冬季严寒(yánhán)漫长,温度年较差大。(二)温度(wēndù)的变化1.地球上温度的变化幅度水温:海洋(hǎiyáng),大洋海水-2.5~36℃,潮间带-2.0~45℃,淡水0~40-45℃陆地:南极最低-89.6℃,沙漠最高60℃,沙漠土壤表面80℃2.时间变化(1)昼夜:海洋(hǎiyáng)水温昼夜变幅<4℃;大陆气温一般约17℃,沙漠40℃,高海拔地区变化大;土壤表面变幅最大,35~100cm以下无变化。(2)季节海洋:赤道变化大;温带变化中等,10~15℃;两极(liǎngjí)变化小,<=5℃;深层无变化,稳定于-0.5~4℃。陆地:热带雨林变化幅度小(24-28℃)相差4℃;温寒带变幅较大,如西藏-37~40℃,相差77℃;土壤表面变化最大,一般>100℃,30米以下的土壤无季节性变化。3空间:水平变化:纬度每增加1度,陆地年平均气温下降(xiàjiàng)0.5~0.7℃。垂直变化:气温:高海拔温度低,变化大,每上升100M气温降低0.5~1℃。水温:以淡水为例,夏季分层,上层热,下层冷,中层变化大。(三)逆温效应(xiàoyìng)通常情况下9~10千米以下的低层大气中,空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zēngjiā)而逐渐降低,高山顶上的空气要比高山脚下的冷。气温的垂直分布是下层气温高,上层气温低。低层空气热量的来源主要(zhǔyào)有两个方面:有时候,低层空气也会出现与此相反的情形,即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这种气温随高度递增(dìzēng)的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A辐射(fúshè)逆温:常见的是辐射逆温和平流逆温。例如:辐射逆温常发生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能量而冷却,贴近地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愈靠近地面的空气受到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从而形成了自地面向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shēnɡɡāo)的逆温现象。这种辐射逆温的厚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日出后,地面的温度渐渐上升,逆温层也将消失逆温效应(xiàoyìng)的影响例: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较旺盛的上升流,若大气(dàqì)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读图回答:1.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A.16℃B.-6℃C.4℃D.-4℃2.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二、温度的生态(shēngtài)作用(一)温度(wēndù)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wēndù)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wēndù)、最适温度(wēndù)和最高温度(wēndù),即生物的三基点温度(wēndù)。2.温度对生物发育(fāyù)的影响及有效积温法则有效积温法则(fǎzé)如某温带树种,当平均温度达5℃时,到开始开花共需要30d,这段时间的日平均温度为15℃,则该树种开始开花的有效积温(jīwēn)K=30(15-5)=300(℃)活动积温(jīwēn)是K=30(15-0)=450(℃)K=N·(T-T0)(1)T=T0+K/N(2)根据各植物所需要的积温(jīwēn)量,再结合各地的温度条件,可知植物的引种范围。有效积温法则(fǎzé)不仅适用于植物,还可应用到昆虫和其他一些变温动物。在生产实践中,有效积温可作为:预测生物地理分布北界;预测害虫发生的世代数;来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