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导游词(郭学宝).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青莲寺导游词(郭学宝).doc

青莲寺导游词(郭学宝).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青莲寺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素有“晋魏河山第一奇”的硖石山青莲寺景区参观游览!能够为各位导游讲解,我深感荣幸,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同时预祝大家参观游赏快乐!这“晋魏河山第一奇”一语,出自明代万历年间户部侍郎王国光1570年游珏山时题的一首诗。王国光是现在的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人。一身为人潇洒倜傥,政绩卓著,是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他闲时多以诗酒为乐。一身中多次来过青莲寺,并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诗作和一块手书碑刻。我们一会儿到寺中就可见到。他的诗是这样写的:晋魏河山第一奇,青莲云涌出天池。花擎日月开千丈,藕发龙蛇走万枝。清水灌根常不老,金仙趺坐稳如斯。诸贤携我寻幽谷,欲着荷衣赏景时。诗写成后,与他同游的女婿鸣吾不解地问:“岳父大人,晋魏之地纵横千里,好山好水比比皆是。有的以雄著称,有的以奇为冠;有的堪称清凉世界,有的峡谷秀美可观,你为何独羡此地,称它为‘晋魏河山第一奇’呢?”王国光答道:“天下名山大川,吾游览无数。有的以雄著称,但雄而少秀;有的以秀为美,但又少了几分险峻;有的山形虽美,但无瀑布飞泉;有的虽有流水,但无老松枯柏,而珏山将山之雄、险、奇、秀聚于一身,把水之瀑布溪流呵成一体,奇花异草遍缀其间,古刹梵宫钟鼓隐隐,如此完景,何处可寻?它兼众山之长,众山无它全兼。称它‘晋魏河山第一奇’岂不更好?”听了解释,鸣吾心悦诚服。不仅如此,距此地不远的浮山,还是我国远古传说“女娲补天”的发生地,浮山上至今还有娲皇窟存在。各位朋友,此生能到这样的环境中一游,您确实三生有幸,用佛家的话讲,就是您前身与此地结有夙缘。希望此游能为您带来好运多多!俗话说,天下名山寺占多,此地也不例外。我们面前的青莲寺已在这名山秀水中经历了一千余年。它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十年(公元559年),原名硖石寺。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御赐匾额青莲寺。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在硖石寺上方一里许创建上院。宋太平兴国三年(986),太宗赵光义曾敕青莲寺上院为“福岩禅院”。历代均有重修。现在保存的是宋代重修后的规模。一千多年来,到此游览的文人雅士、达官显宦、豪商巨贾不计其数,已随历史的洪流成为过眼云烟,但他们为青莲寺和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少名诗佳画(话)和手书墨宝,让我们在游览中品味古人的同时,也得到艺术的熏陶。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呢,就是青莲寺著名景观之一“乳窦泉”。顾名思义,乳窦,就是形同乳头的一个山洞,但此洞并不似别处山洞那么深幽,而只有四米余深,宽也不过五米余。古代,这里有一股常年不枯的清泉,所以受到文人雅士们的格外青睐。在它的周围山崖上,分布着唐代以来名人题刻十余幅。千年惟留十幅字,是不是少了点?是。但是,正因为少,才更显得珍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驻足品藻。从乳窦泉往东看,依次为“山月溪云”、“湿流风”、“迸雪喷雷”、“大玄深处”、“青梦重游”。距乳窦泉最近的“山月溪云”的下方还有一幅对联:“”。再往东边的“迸雪喷雷”、“大玄深处”、“青梦重游”,是明代泽州知州陈棐所题。由“迸雪喷雷”四字,可以想见,在明代的时候,这里曾是一股悬泉飞瀑,喷珠溅玉,漂飞涧底,生态之美,令人羡慕。可是这一景观不可能再现了,是不是太遗憾了点儿?那么希望大家都要从现在开始,加强环保意识,还给我们的子孙一个“迸雪喷雷”的秀美景观。由此往上十余米,就是陈棐所题的“大玄深处”。大玄,是极其深奥的意思。这幅字一语双关,既是说这里是太行山的最深处,也是说青莲寺是我们探究人生玄妙哲理的去处。再回过头看那个小山,就是此地得名的“硖石山”。它的意思,就是山峡中的小石山的意思。在它的东边,同样是明代陈棐题写的“青梦重游”四字。青梦,是说进入此地,就如同进入梦境一般。由以上三幅字,可以想见陈棐当年,对青莲寺是多么的流连忘返!现在,我们回头看寺院方向。面对我们的山崖,就是青莲寺第二景观“掷笔台”。据记载,隋代高僧慧远大师在此注疏《涅槃经》。书成后,不敢轻易讲说,遂发愿求之于像。一夜,他梦见自己手绘七佛八菩萨素描。画成后,每个像都慢慢起身,行走自如。待他即将最后一个描成时,旁边伸过一只手来索取他手中的笔,代其画成。慧远醒来,心中暗暗惊道:“此像恐流于末流!”于是虔心注疏,广布像设。此事被后人讹传为他在此注疏即成,将笔掷空,并发誓说:“倘此疏义契合禅理,我掷此笔当驻于空。”果然,他掷出的笔留驻在空中,久久不坠。时深日久,后人就将此台命名为“掷笔台”。清代泽州知州景文魁于康熙二年(1663)游览此地后,写下《掷笔台》一诗。诗是这样写的:涅槃疏就是何年,掷笔台看迹尚鲜。怪石却愁春雾重,岩山偏结老僧缘。身随飞鸟乘风上,藤绕苍松带月穿。孤峭直令群岫頫,肯教高与珏峰连。掷笔台前的小亭,就是著名的款月亭。款,是诚恳,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