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合集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4、简介二、解题,简介作者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指导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诗人看到了什么?(1)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怎样记住依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2)组词练习:衣()()入()()依()()人()()(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3、诗人想到了什么?(1)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组词练习:日()()()目()()()(2)指读三四行诗句四、课堂作业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指名朗读课文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诗中的尽是多少(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1)诗人想到什么?(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还得怎么样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5)指读全诗三、朗读指导1、划出停顿处2、练习朗读3、指读评议四、写字指导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欲,谷的捺改成点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2、其他要描红的字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3、描红练习五、课堂作业1、朗读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教案2教学设计示例4.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3.指名读古诗,正音。三、理解诗句意思。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欲:想要。穷:尽。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四、指导朗读、背诵。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2.指名读,集体评议。3.同桌互背。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板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3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