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主要内容一、地震基本知识二、科学应急避险三、震后抢险救援一、地震基本知识什么是地震在有感地震中,仅100次左右造成灾害地球内部构造: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球七大板块构造与地震地震的几个名词解释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地震的强弱与远近:震级与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现代地震灾害特点现代地震灾害特点之一发达国家经济损失大,发展中国家人员伤亡重现代地震灾害特点之一发达国家经济损失大,发展中国家人员伤亡重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踪。“311”也成了日本大地震的一个符号。地震灾害损失非线性加速增长/2004年12月印度洋级地震海啸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级地震,余震70多次,其中7级以上余震2次,震中最大烈度为10度。中国地震活动特点及灾害中国大陆位于两大地震带交汇部位地震多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特点2.强度大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特点3.分布广地震多中国是全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我国历史记载的成灾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级地震安徽地质构造及灾害安徽省地震地质背景华北断块下扬子断块秦岭~大别山断褶带安徽省历史地震目录(级以上)安徽省五级及以上地震震中分布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它形成于中元古代。北段(黑龙江肇兴—辽宁沈阳):有史记载只发生过级地震。中段(辽宁沈阳—江苏宿迁):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级地震。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南段(江苏宿迁—湖北广济):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滁州市凤阳县、明光市、定远县就位于郯庐断裂带南段。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级地震1次,级地震5次,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级地震1次,级地震7次。九江—瑞昌震区室内大陷坑距震中只有30多公里的安庆市宿松县和池州市东至县倒塌房屋100余间,近2000间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万元。1999年12月30日利辛级地震产生房屋破坏2006年7月26日定远级地震产生房屋破坏安徽及邻区地震灾害2011年1月19日安庆市县宜秀区发生级地震,是我省自1979年以来最大地震,此次地震极震区烈度达六度,损毁房屋8066户,万间,其中605户已可居住,受灾人口达37377人,其中紧急转移安置6863人。另据省民政统计资料,地震还导致工矿业损失6763万元,基础设施(道路、水利工程等)损失1784万元,公益设施(学校、医院等)损失3647万元,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6万元。1.砖混房屋承重墙多处开裂,出现贯穿性裂缝地震台站是实施地震监测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研究基地,也是地球物理学研究和地震预测研究的实验室,每一位地震科技工作者都高度重视地震台站建设。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现代地震学之父,英国人米尔恩于公元1894年发明现代地震监测仪器。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是1930年由翁文灏、李善邦等主持建造的我国第一个现代地震台。部分台站照片二、科学应急避险1.地震的预警与避险1.地震的预警与避险2.紧急避险基本原则与要领2.紧急避险基本原则与要领2.紧急避险基本原则与要领2.紧急避险基本原则与要领3.室内紧急避险3.室内紧急避险3.室内紧急避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