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北京卷.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7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4年高考.北京卷.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pdf

2004年高考.北京卷.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4年高考数学(文科)(北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设,,则等于(A)(B)(C)(D)(2)满足条件的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点的轨迹是(A)一条直线(B)两条直线(C)圆(D)椭圆(3)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则②若,,,则③若,,则④若,,则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4)已知a、b、c满足,且,那么下列选项中一定成立的是(A)(B)(C)(D)(5)从长度分别为1,2,3,4的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的不同取法共有n种,在这些取法中,以取出的三条线段为边可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为m,则等于(A)0(B)(C)(D)(6)如图,在正方体中,P是侧面内一动点,若P到直线DCBC与直线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11AB(A)直线(B圆(C)双曲线(D)抛物线11P(7)函数在区间[1,2]上存在DC反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AB(C)(D)-1-x,xP(8)函数f(x),其中P、M为实数集R的两个非空子集,又规定x,xM,,给出下列四个判断:①若,则②若,则③若,则④若,则其中正确判断有(A)3个(B)2个(C)1个(D)0个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9)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_________(10)方程的解是______________(11)圆的圆心坐标是______________,如果直线与该圆有公共点,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12)某地球仪上北纬纬线的长度为,该地球仪的半径是__________cm,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cm2(13)在函数中,若a,b,c成等比数列且,则有最______________值(填“大”或“小”),且该值为______________(14)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已知数列是等和数列,且,公和为5,那么的值为______________,且这个数列的前21项和的值为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小题满分14分)-2-在中,,,,求的值和的面积(16)(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在正三棱柱中,AB=2,,由顶点B沿棱柱侧面经过棱到顶点的最短路线与的交点记为M,求:AC(I)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对角线长11(II)该最短路线的长及的值B1M(III)平面与平面ABC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ACB(17)(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点P(1,2),A(),B()均在抛物线上。y(I)写出该抛物线的方程及其准线方程(II)当PA与PB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时,P求的值及直线AB的斜率OxAB(18)(本小题满分14分)函数定义在[0,1]上,满足且,在每个区间(1,2……)上,的图象都是平行于x轴的直线的一部分。(I)求及,的值,并归纳出的表达式(II)设直线,,x轴及的图象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1,2……),求及的值-3-(19)(本小题满分12分)某段城铁线路上依次有A、B、C三站,AB=5km,BC=3km,在列车运行时刻表上,规定列车8时整从A站发车,8时07分到达B站并停车1分钟,8时12分到达C站,在实际运行中,假设列车从A站正点发车,在B站停留1分钟,并在行驶时以同一速度匀速行驶,列车从A站到达某站的时间与时刻表上相应时间之差的绝对值称为列车在该站的运行误差。(I)分别写出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II)若要求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过2分钟,求的取值范围(20)(本小题满分12分)给定有限个正数满足条件T:每个数都不大于50且总和L=1275。现将这些数按下列要求进行分组,每组数之和不大于150且分组的步骤是:首先,从这些数中选择这样一些数构成第一组,使得150与这组数之和的差与所有可能的其他选择相比是最小的,称为第一组余差;然后,在去掉已选入第一组的数后,对余下的数按第一组的选择方式构成第二组,这时的余差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