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灰雀听课记录与评课灰雀听课记录与评课《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灰雀听课记录与评课,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1、《灰雀》听课记录今天周一,我盼望的周一。我跟着刘老师有一段时间了,听她的课也听了不少。但仅靠听或者“我认为”,是不足以发现自身短板的。上周末,我设计了三年级第二单元的课文《灰雀》的教案。待刘老师周一上到这课,我就能对比发现自己需改进的地方。第二单元的课文是讲述名人故事的。灰雀是此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述列宁发现捉走灰雀的男孩,通过循循善诱使之醒悟放归灰雀。刘老师对于这课的处理大致如下: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列宁的课文《蜜蜂引路》,使学生回忆起列宁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品质,并由此导入新课。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题“灰雀”产生疑问,随后便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在词语方面,刘老师也有加拼音去拼音然后各种朗读的模式。我较为欣赏的是刘老师对于学生理解词语这块的处理。像“白桦树”这个词,她以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婉转”这个词,则利用形声字与相近字。至于“胸脯”这个词,就联系人体部位并延伸到与身体有关的“月”字部。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字词。对于课文的处理,刘老师紧扣年段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后,默读课文部分段落并按要求找到描写灰雀的句子与列宁爱灰雀的句子。找到句子不代表就完成任务了,学生还需要点明句中的关键词,阐述自己的理由。接着,是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品味句子……我就不多加赘言了。对比自己的教案设计,我发现有两个方面我做得不够。一是词语解读。我的想法很简单:学生读读读,老师指点一下注意事项。至于词语的意思我倒没怎么考虑,只觉得是查字典可以解决的事。二是朗读训练。在我的教案设计里朗读也有,但像刘老师那样品析句子后再细读的较少。我在朗读部分的处理相比之下较为粗糙。《灰雀》是一个名人故事,主要突出的是列宁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刘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着重的就是这点。我的处理则稍有不同。名人故事,自然要对名人的精神进行一番传播。但名人离我们还是太远了……我的设计是点明列宁尊重爱护男孩后,着重谈及男孩知错能改的精神,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会犯的错误,让他们明白错后能改也是进步的道理。不知道我这样的处理算是重点偏离呢,还是另一番尝试?其实……说到知错能改,小时候打破花瓶的列宁也是啊!2、《灰雀》评课稿《灰雀》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宁怀着深深的爱鸟之情去寻找丢失的鸟。这爱鸟情感动了捉走鸟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觉改正了错误。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而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中间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更可以感受到列宁对孩子的爱护。可双方都不公开说出,这种双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应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刻地体会、表达出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吴老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雀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地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另外,吴老师对学生的朗读习惯与写字习惯的培养很是注重。这样,对今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3、《灰雀》评课稿《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林老师执教《灰雀》,发挥自己娴熟的调控技巧和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我校的语文老师献上一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氛围,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了林老师的课,我有这样四点感受:一、以读为本,扎实的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做到不错,不漏,不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