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教学设计汇编.docx
上传人:依波****bc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教学设计汇编.docx

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教学设计汇编.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教学设计汇编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教学设计汇编(通用12篇)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教学设计汇编篇1学习目标:1、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识记字形,规范生字的书写。2、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3、通过本课学习让大家体会妈妈的辛苦,懂得关心、孝顺父母。教学重点及难点:识记字形,规范生字书写;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情感,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课前准备:生字卡片,一个空水桶,一个装满水的水桶教学过程:一.词语导入,复习生字1.出示实物水桶同学们,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对,在没有自来水之前人们都要用它去打水。2.水桶里放好生字卡片。今天老师带来的水桶里装了许多的词语宝宝,谁能读出来,呆会老师就带他一起去打水。嗓子晃荡胳膊停下拎着水桶沉甸甸聪明(指名读词语,学生跟读三遍;全班齐读;游戏埋炸弹。)3.过渡:词语过关了,现在咱们就跟着三位妈妈一起去打水吧!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懂意思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2.指名答。在文中最后,老爷爷为什么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过渡:课题中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我们先别急着回答,先来看看在妈妈眼中,自己的儿子都是怎样的?三.学习课文1.默读课文1—6段,用横线画出妈妈评价自己儿子的句子。a.第一位妈妈是怎么评价自己儿子的?指名读——你妈妈平时是怎么夸你的?指导朗读(骄傲的语气)——口语练习说话“既…又…”——全班齐读b.第二位妈妈听了第一位妈妈的话,她又说了什么呢?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骄傲的语气)——全班齐读c.听了这两位妈妈的话,第三位妈妈有什么样的反应?她说了什么?d.出示句子“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指名读——什么是特别?——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e.全班齐读1—6段过渡:水都打好了,三位妈妈聊天聊的也差不多了,也该回家了。老爷爷呢,跟在她们后面慢悠悠的回家,那这时候妈妈手上都是一桶怎样的水啊?2.指名读第8段a.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b.默读第8段,用横线画出可以看出水很重的词语。“可重了”,“晃荡”,“走走停停”,“胳膊痛了”,“腰也酸了”.c.出示实物(装满水的水桶),模拟情境,学生齐读,一个在台上表演。指导朗读.d.采访提水的同学:这桶水重吗?那么这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呢?e.学生接说……过渡:是的,三个儿子都来了。那个既聪明又有力气的儿子来了,他——学生接说:“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那会唱歌的孩子也来了,他——(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只有那个妈妈说没什么特别的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3.孩子们,这就是妈妈们的三个儿子。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三个儿子的表现吗?句式训练:一个-----------一个-----------另一个-------------过渡:同学们,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故事中的三个儿子我们明明都看见了,可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老爷爷看到的究竟是哪一个孩子?为什么?2.你觉得这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儿子?为什么?4.小结:孝顺父母就是那么简单,就像提水这样的小事也能看出你对父母的孝心。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多为父母做一些事吧!五.拓展延伸1.出示三字经,学生指名读.2.小组讨论:平时可以为父母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教后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